年终盘点,不得不承认,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波澜起伏、充满转折性大事的一年,以至于连管理层都发出“不折腾”的声音。
而由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浪潮经过前三个季度的蓄势,在最后一个季度中终于将此前仍然强劲的中国经济拖入了快速下滑的泥潭中。
这场剧变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充满了变数,全球范围内的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和“去泡沫化”之痛苦,同样席卷了企业金融活动刚刚开始走向市场化创新的本土企业。而持续了近一年的从紧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金融海啸的传导效应形成了共振波,使得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个值得隆重纪念的特殊时点上,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经济首度遭遇了真正意义上的“冬天”:出口引擎马力渐息,内需消费持续不振,大规模规定资产投资的拉动效应开始出现递减。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的前两个季度,很可能是最近10年来中国经济表现最差的时候。
“去杠杆化”和“去泡沫化”浪潮带给全球企业界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资金链条前所未有的“紧绷”。即便在国内货币政策大幅放松以及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基于对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作为在国内企业金融中扮演占决定性角色的商业银行,处于对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忧虑,反而表现出较“从紧”时期更审慎的态势。与此同时,其他企业融资渠道也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持续萎靡而几近枯竭。
根据 《首席财务官》 近期对作为资金供需求双方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界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中国整体经济的复苏需要3~5年的时间,现在还远不是最艰难的时候,但政策层面的改变已经令曙光乍现。作为本刊的传统,《首席财务官》杂志照例在新年开年之际广泛采访了企业界、银行界、资本市场权威研究机构、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就年内资金供求态势进行了深入调研,力图在即将到来的“中国经济空前困难的2009年”里,与广大CFO们共同探讨如何为企业生存发展“持续造血”,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同时对“钱与钱寻2009”(资金供求态势)的趋势性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和前瞻性的预测,以供广大本土CFO参考。
“确定性”主导下的2009
近几年来,“不确定性”一直成为预测和涵盖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最常见的词汇。然而,这一颇具江湖术士风格的词语终将在2009年正式谢幕,再也没有比“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增长乏力”更为确定的趋势了。
中国宏观经济自2007年第二季度形成双顶部以后,起于2001年的汽车和房地产双轮启动和出口拉动为标志的、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最久的一轮经济周期已经进入调整阶段。具体表现为出口减缓、消费滞长、投资乏力。
因此,不少业内专家和CFO均认为这一轮经济衰退会在2009第一个季度前后见底,以第二季度为界线,2009年的经济会呈现“先低后高”或“先低后平”的趋势。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更大的可能性是前低后高,至少先低后平,但其可维持性存疑,至少取决于外部经济发展以及地产市场的变化趋势。”
西南证券的研究则显示,从经济运行的背景和自身的运行趋势看,宏观经济预期明年第二季度才会形成真正底部,季度GDP增长预计会降到8.3%,甚至更低。
而瑞信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期则稍显悲观:“如果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形容2009年经济形势的话,我的判断是‘007’:全球零增长、全球零利率、中国“保7”。“在WTO和拉动了56个产业向上发展的房地产业两个‘超级因素’受阻后,个人认为,在新的超级因素启动之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应该在7%~9%之间。要做好中国经济至少三年不会有大作为的准备。
银行 :犹疑的主角
积极效应释放有待时日
去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实行积极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受访者预计2009年整体而言,企业融资状况会有比较明显改观。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张仕元表示,“尤其是信贷的增长,如果2008年信贷增长维持在16%,比期初预期的快1个百分点,那么2009年的信贷预期会达18%。”
国办126号文件对于2009年的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做了详细的阐述,要求“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 对此,张仕元认为,“这一增长数据明显高出我们的预期,也好于2002年经济启动时的水平,与2005~2006年的水平相当。按照M2增长17%计算,那么M1的增长不会低于16%。”
虽然有政策的支持和信贷总量增加的利好消息,但不少现金流良好的企业CFO对本刊表示,年底到了,与他们合作的银行在增加放贷额度的要求下纷纷表示愿意把钱贷给他们,而实际上他们“并不缺钱”,接受贷款反而会增加资金管理的成本,但“银行是不会轻易把钱贷给现在资金链紧张的企业的——出于‘安全’的考虑”。
美国把十年一遇的信贷收缩变成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资金市场也因而出现了重大变化,企业之间由于不知道对手到底掌握了什么资产,一夜之间彼此不做交流——“对手风险”的产生导致了全球资金链的断裂,实体经济因为资金来源枯竭而关门歇业——这场摧毁性危机的真正主角刚刚粉墨登场。
人们的风险意识到了恐慌的地步,瑞信的信贷标准统计显示(见图1),因为对未来经济看不清,银行将信贷标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几乎令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希望再次化为泡影。
因此陶冬预计,今后一年或者18个月,银行会不会把从央行拿到的大量资金流动性交到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手中,恐怕还要经历一个不短的考察期。
根据高善文的分析,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大中型企业无疑是直接受惠者,目前这种积极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以后会更加明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整只会对他们产生非常间接的影响。“当然,即便没有金融海啸和国内经济发展减速的内外环境,中小企业也仍然难以从以资产抵押为特点的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即便获得贷款成本也比较高。”
好消息是,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条件会松动的情况下的短期融资可以得到一定缓解。“但中小企业的发展所需要的研发投入,兼并收购所需要的大笔款项仍然不太可能通过商业银行解决。”
抱团取暖融资共赢 在本刊就“危机”话题的诸多访问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的CFO都一致强调,时下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保障有充足、稳定的现金流,而企业的这一迫切需求也对银行发出了清晰的信号——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现金理财产品以寻求银企共赢机会。
实际上,从企业需求看,近年来由于跨国公司在中国争相布局,国有大中型企业资金集中管控的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本身跨区域经营的集团企业数量也在增长。因此,管理多家银行的账户已经成为困扰企业的实际问题。同时,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投资领域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银行通过提供理财业务的投资平台,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实现现金的增值。
自从花旗银行在1999年把现金管理业务带到中国,中国的商业银行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现金管理业务,目前很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见表1)。此外,为响应客户的多方需求已经开始出现产品组合的趋势(见表2)。
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合伙人、副总经理丛艳表示,“从银行的角度看,现金管理对银行而言既能锁定大客户的存贷款,稳定客户群,又能获得丰厚的中间利益,发展前景广阔。”
实际上,国内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上已经探索出颇具亮点的服务模式:工商银行(3.53,0.04,1.15%,吧)制定了11个行业的解决方案;民生银行(4.33,0.13,3.10%,吧)为了解决电网资本金短缺的问题,民生银行能源电力事业部推出了“资本金增长计划”,而对于煤电企业民生银行又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了“煤电供应计划”;2008年华夏银行(8.01,0.25,3.22%,吧)进行了公司业务内部流程改革,成立了公司业务部,形成了统一的营销平台。
招商银行(13.15,0.61,4.86%,吧)则成立了总行现金管理部门,集中资源统筹管理现金管理业务。实际上,招商银行在现金管理领域已经取得13项专利,在2005年招商银行在国内同业率先推出了财资管理平台TMS,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首家推出了跨银行CDS系统,首开银行同业间协作的先河。
招商银行副行长张光华表示,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以开放的心态寻求银行、企业以及银行同业间的共赢的现金管理模式显得更为有实际意义。“银行与企业间要达到共赢,银行要把现金管理做大,同业之间的通力合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个冬天,“伙伴关系”已经成为资金供需双方在合作理念上最值得拷量的字眼。
然而现实情况是,危机下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强势企业想把风险转嫁给弱势企业,大企业想转嫁给其供应链上的小企业,核心企业想把风险、库存转嫁给非核心企业。而银行要防范风险,更加谨小慎微。
在这方面,已经在中国持续经营150年的渣打银行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品牌承诺,即“成为客户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始终强调自己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单纯从银行角度出发 “一厢情愿”的做生意。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德国默克药业集团,历经数次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而不倒,他们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内部银行来解决成员企业的资金需求,融资成本非常低。“我们几乎没有向银行贷过款。”北京默克药业咨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邹志英表示,“但即便如此,我仍然会和银行保持适当的沟通,因为你无法预计什么时候灾难会突然降临。”
鉴于全球竞争已从单体竞争升级到供应链间的竞争,针对供应链开展的商业银行间的合作不仅能够让企业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降低资金成本,同时银行也能因此获得丰厚回报。
在自2005年开始就已经为多家大型跨国企业成功地实施了供应链融资项目的渣打银行看来,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针对其上游供应商的采购行为和下游经销商的销售行为开展的融资服务。作为核心企业的大型公司通过银行的帮助,能够做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充分整合,而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和经销商则可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也开始了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产品研发部副总经理潘贵平表示,将来有可能发展到银行对供应链整体受信,“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单独的受信条件是不够的,但是如果纳入到供应链可能条件就够了。”
对此,民生银行总行公司银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林云山建议,核心企业一定要对供应商和经销商引入风险管理理念,这方面可以借鉴银行的一切比较好的做法。
深圳发展银行总行公司产品开发部总经理金晓龙认为,“未来大的物流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银行和物流公司联网完成信息集成,核心企业、银行与物流公司共同打造一个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的平台,将实现供应链上各方的共赢。”
作者:郭林 来源:财务顾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