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一方面要依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符合企业的利益需求,同时要符合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而这两者之间又时常会产生冲突,实行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消除冲突,从而避免企业经营成果在经营的各个环节的流失,提高资本增值能力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
由于我国现行税种繁多、计算复杂、国地税业务交叉、某些业务重复征税以及税务政策多变等特点,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条件。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为了达到减轻税赋负担和实现税收零风险的目的,在税法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进行的事先计划和安排的过程。从其定义来看,我们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共识:
第一,纳税筹划是从企业经营活动的“事先计划或安排”开始的,这种“事先计划或安排”是企业的权利,是任何法律都没有禁止的。正如1935年英国一位议员在有关纳税筹划的声明中所说,“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照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缴税”。纳税筹划不是等到经营活动完成了,税务部门进行稽查后让企业补交税款时,再想办法进行筹划,而是在经营行为开始之前,纳税人改变经营行为而导致和产生的税额上的变化。
第二,减轻税赋和实现涉税零风险是一对矛盾共生体,就像“既要尽量多的喝酒而又不至于喝醉”一样。任何减轻税赋的行为都是基于对税法的详细研读和掌握,利用税法本身的纰漏和缺陷而谋划实现的,需要进行较为细致的计划和组织,其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
第三,应从企业实际出发进行纳税筹划。纳税筹划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如企业经营规模、资金流量、财务核算的规范化程度以及筹划行为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划,等等。
第四,应充分考虑业务量变动和经营行为的选择与税费支出变动的关系。比如,根据税费支出的特点,将税费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分类管理等方法,并及时掌握和预测税费的变动情况。
实际经营过程中,管理行为和手段的变动可以影响业务性质及其数量的变动。因此,纳税筹划可能影响企业经营行为。比如,通过企业的合并、分离转移企业利润,将企业从税赋高的地区迁往税赋低的地区。在进行税收规避时,择优选择管理手段。例如,在进行土地增值税的规避筹划时,税法规定增值额未超出20%时免征土地增值税,当增值率接近这一临界比例时,管理者可根据企业整体利益,采取压缩计税税基或其他管理办法来合理避税。
为做好纳税筹划,在工作中管理行为和手段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1.经营管理人员应时时树立节税意识,做好和财会部门的沟通和联系。2.应建立健全灵活的管理体制,使相关的决策程序简化实用,同时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3.进行纳税筹划应兼顾企业长期利益和短期效益。不能顾此失彼,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
纳税筹划要求财会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材料购进、费用核销、货物销售或提供服务的实现等过程做到熟悉掌握。通常,在会计处理上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会计核算中应对业务的反映记录完整,原始资料完备,资产核对准确,账目清晰,会计政策选用适当,税收计算缴纳符合税法要求,会计资料装订和堆放整洁,能及时为纳税筹划提供真实完整资料,有助于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核和为税务检查提供帮助。
2.作为纳税筹划的实现部门,财会部门应及时了解和掌握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税务政策及变化,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3.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好依法纳税。在实际操作中,有句总结性的戏言:“有100%的人想少缴税,但是有98%的人不自觉地多缴了税。这种“多缴税”本来可以通过合理的筹划或做好会计核算少缴或免缴,但是由于事前(如在签订合同时)未进行筹划或会计部门的账和发票未达到要求,就会导致多缴税。
此外,合理避税的前提是合法,纳税筹划可以常在税法的“红线”边缘走,但就是不能违法,否则不仅达不到减轻税赋的目的,还可能因违法而加大税收成本。
总之,“以精细化管理为理念,做好纳税筹划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根据企业实际进行筹划规划,动员各种力量去实现。做好纳税筹划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尤其是,通过对企业各项业务的预测和规划,还能够起到保障企业经营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作者:祁玉华 来源:财务顾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