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资本寒冬”已经来临,不少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引发了拖欠银行贷款、逾期应收账款增多和“呆死账”上升等现象,进而亏损甚至倒闭,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笔者认为,融资“有道”,中小企业要想走出资金的困境,关键在于掌握多样化的融资技巧。
自强自立是根本
融资难的首要问题是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财务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那么本身就不具备引入外部资金的“条件”。
成功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机制是企业的“杀手锏”,有了“杀手锏”才能赢得信任和融资,最终才会产生效益。比如债权融资,企业找银行贷款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对企业的“雪中送炭”,如果自己的企业还不是“锦”,银行就不会“理”你。考查一下陈天桥、牛根生、马云等成功的企业,哪一个不是靠“自强自立”长大的呢?有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凰”吗?
个别企业把“发展不好”归咎为政策环境等原因,想想在同等政策环境的背景下,许多和你企业同龄的企业,今天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机制完善、运作优良的大型企业,甚至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跑者。所以,企业“自强自立”是融资的前提。
聘请“外脑”是上策
“术业有专攻”,企业家不是万能手。陈天桥创业5年拥有150亿元资产不是神话;黄光裕“左右手置换”、“买壳+造壳”成功上市绝非偶然;马化腾在持股比例相对弱势前提下但绝对控股……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背后有“高人”。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聘用懂行的专家作为企业顾问,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最近笔者走访了北京、河北、四川、甘肃、陕西、江苏等省几家中小企业,其资产额在3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即使引来了“金凤凰”也都看看就飞走了,究其原因可谓“志不同,道不合。”
当企业看好盈利空间很大的新项目,投资额度比较大而企业自有资产不足时,必然要选择股权融资渠道。对“股份比例”、“公平”、“诚信”、“承诺”以及相关问题方面的认同是否一致,决定着企业引入合作投资者的成败,因而合作双方必须“志同道合”。特别是在“股份比例”问题上,如果项目方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出适当的让步,企业就能成功地“筑巢引凤”。
不断学习路子宽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狭窄,还在于多数企业目光只盯住银行和民间资本,对融资渠道和融资方法的了解十分有限。因此,企业家要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多元化融资的本领。比如企业内部融资就包含了留存盈余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票据贴现融资、资产典当融资、商业信用融资等方式;债权融资包括国内银行贷款、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民间借贷融资、信用担保融资、租赁融资、国外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包括产权交易融资、股权出让融资、增资扩股融资、杠杆收购融资、引进风险投资;贸易融资包括:国际保理、信用证、福费庭(Forfaiting)、出口押汇、打包放款、出口信贷;还有BOT项目融资、IFC国际投资、政策融资、专业化协作融资等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与总结中成长,企业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来源:财务顾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