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商业评论》)
国有企业资本运作:海南航空破壳港联
█文/张逢华
作者简介:张逢华,光大证券研究员
类 型 以参股方式获得牌照类资源
运营时间 5个月
运营路径
2006年8月3日,港联航空宣布,海南航空集团将收购港联航空45%的股权。
海航与港联的接触始于2005年初,但是双方正式商谈合作计划则是连2006年3月。港联的实际控制人是赌王何鸿燊,航线以支线为主,舱位单一,无商务舱,运营业绩并不理想。但是,内地和香港关于航空服务的政策却给港联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局。
根据以往的中港航权条约,香港航空公司开通中国内地航线的权利只掌握在港龙手中,而根据对等原则,只有国航这样的公司才能申请并拥有飞往香港的航线,因此海航要想开通大陆城市至香港航班的机会是很小的。
2004年后航权政策一再放松,内地和香港签署新航空服务协议,规定每条内地航线双方都可指定两家香港航空公司经营,这使得港联于2005年5月取得广州、杭州、重庆、南京和宁波等五个内地城市的航线经营权。
但是,香港航空业竞争的剧烈变动让港联的价值凸现出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其价值只对海航公司才存在。
2006年6月,国泰吞并港龙后,香港突然就变得仅有一家航空公司开通内地航线了。而为了缓解国泰收购港龙后对内地民航业的冲击,协调双方的竞争关系。国航和国泰签订了一系列营运协议,由国航独家负责国泰航空(包括港龙航空)在内地的客运销售。
这样事实上将形成国航占据70%以上的香港市场和1/3的中国大陆市场,形成北京—香港双枢纽网络的格局。国航掌控了竞争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对海航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虽然海航一直希望拥有以香港身份开通内地航线的新渠道,避免直接与国内三大航空公司苦苦竞争,但由于航空业祖父条款的约束被排斥于政策条款之外。这样对于一个地方航空公司的发展极为不利。
而港联的身份和已经取得的内地城市之间的航线经营权恰好可以打破这种垄断,让海航实现“曲线救国”的梦想。
当然,为了能够顺利解决既拥有控制权,又保持香港航空公司的身份,海航花了大量的心思。
当时海航在同港联接触时本想成为其控股股东,但是,“如果控股,港联就将失去其香港航空公司的身份,从而失去香港内地航线的经营权。这将使港联优势尽失。”出于保护港联航空香港特区“指定航空公司”(即在香港注册、管理层和决策层都在香港)的考虑,海航决定将入股计划改变为45%,港联原股东将继续持有剩余的55%股份,保持作为香港注册航空公司的地位。
香港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在对最新股权结构、新管理层架构、董事局成员等多方面进行审查后,认定港联航空股权结构改变后仍然无损作为香港“指定航空公司”的地位,拥有在香港申请航权的权利,该公司可以继续以香港为决策和营运基地。
于此,海航这样一家地方航空公司也拥有同国航、南航一样进出香港的权利,港联被收购后与中富航空(此前也被海航收购)合二为一,这样海航将成为仅次于国泰的香港第二大航空承运人。
关键人物
海航从1000万元起家,不仅创造了连续8年盈利的神话,也创造了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奇迹。通过一系列兼并收购和重组,海航已经成为中国最富有竞争力的航空公司之一。领航人陈峰也以他特有的智慧与诙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陈峰一直希望海航成为中国的“美国西南航空”,为此,陈峰数次前往华尔街,用索罗斯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不断推出新概念,这一系列都是中国民营资本或是非国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一个宿命。
陈峰以其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荣登亚洲最佳商业领袖奖桂冠。
点 评
海航收购港联(也包括此前的中富),其收购本身并不困难和复杂,而关键在于如何发现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的这家规模极小的香港本土航空公司的价值正在迅速上升。这一方面与航权新政策变动有关系,同时也与国内航空业的竞争有关系。
进入21世纪,迎接海航的是中国民航业惊心动魄的大重组和大收购,在这场暴风骤雨般的大改革中,国家显然更加偏爱国有的三大航空公司,民航总局鼓励三大航空集团重组框架外的其他航空公司自愿组成新的航空集团。
是被收购入三大,还是自己举旗大举收购成为第四家集团?海航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收购。对港联的收购则是曲线获得竞争空间的唯一选择。
目前海航已经通过这种曲线方式开通了包括香港至长沙、天津、昆明等地的多条国内航线以及韩国、日本、菲律宾等亚洲区域的国际包机航线,并且还将开通香港至福州、大连、南京、上海等多达10条航线,继而会开辟东北亚及东南亚地区的航线,最终提供欧美地区的中转服务,并在客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货运业务。
至此,海航的航权空前开阔,基本已经摆脱了体制内外的约束,将自己的竞争空间提高了一个台阶,在至今仍由国有资本高度垄断的中国航空市场,海航可谓最为独特的一支舰队,这不能不说是两种体制过渡中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