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寡人不想再看到你!”说这话的是齐桓公,听这话的是城阳大夫。齐桓公此话让城阳大夫惊得一身冷汗,“怎么了?大王为何如此气愤?究竟我哪里做错了?”城阳大夫心想。还没等他缓过神来,只听齐桓公继续说道:“你口口声声说对寡人忠心耿耿,可你却连你自己的族人的生活都不顾。对待你至亲的人尚且如此,怎能让寡人相信你一片赤诚?!从今天起,寡人不要再看到你!”城阳大夫就这样被稀里糊涂的免职了,且被齐桓公勒令不准出家门一步。齐桓公这么做究竟想要什么?
在说齐桓公此举为何之前,先要说说这个城阳大夫。这位大人,位高权重,家中妻妾成群。他的妻妾每个都穿着用细葛布做成的华贵衣裳,就连她们所养的宠物吃的都是上好的谷粟。城阳大夫每天就生活在酒池肉林、笙歌舞榭之中。看到这,城阳大夫是如何的贪婪、肆意享乐,想必你已经知道。而他的族人,却每天衣衫褴褛食不裹腹。看到这,城阳大夫又是如何的尖酸刻薄想必你也能够了解。看了以上这些,你也许会想:齐桓公罢免城阳大夫,是因为他贪婪且没有同情心,因此要惩戒一下他。不过,这并不是齐桓公此举的真正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齐桓公此举的真正用意,还要再来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脱离环境谈行为就会错误的解读行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呢?当时齐国的各位大夫都很热心一件事情,那就是积敛家财。但他们在疯狂敛财以图享乐的同时,却不愿意捐出来一部钱财来接济有需要的人。这些大夫家中的粮食,由于囤积得太多、太久,都已经开始腐烂了,但他们却不愿意开仓救济灾民。齐桓公想要让大夫们踊跃捐输,却又不能明说,因此很头疼。后来管仲给齐桓公出了这个主意,所以城阳大夫就这样做了被杀给猴子看的“鸡”。
这样做的效果那是相当明显,马上就有大夫们明白齐桓公的意思了。其他大夫听说此事后,都纷纷关心自己的亲戚朋友起来。有更明白事的,马上捐金献粮,甚至收容国内贫苦无依的百姓。据史书说,从那以后齐国再没有饥民。看明白了吗?这正是齐桓公罢免城阳大夫的目的之所在。
齐桓公想要大臣们捐粮,可又不好硬性摊派。大臣们呢,又都装糊涂,任凭你齐桓公如何暗示我就是不懂你的心。这时管仲给齐桓公出了这么个主意,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就是老话讲的“杀鸡给猴看”。但实际上,这简单的事情并不简单。
这个杀鸡的人很重要,他必须是“上”。上,是上级的意思。人如果贪婪起来,会迷失本性的,别说杀鸡给猴看,如果他忘乎所以起来,就是杀猴给鸡看,他都不一定看。但他在面对“上”,尤其是一个强势的“上”时,他必然会扬其鼻息。齐桓公的强势自然不用说,在齐国肯定是齐桓公最大,因为他在整个国家的最上面。即便是身处上层建筑的大夫们,也得看他的脸色行事,因此这些大夫们肯定要对齐桓公高兴与否很留意了。如果这个事情是管仲做的,恐怕大臣们就不会如此担心了,因为他管仲不是“上”。
这个事情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齐桓公为什么要在免了城阳大夫之后,勒令他在家不准出家门一步呢?其实这个特别地方,只是为了让这个事情显得特别,以让各位大夫重视这个事情。想想吧,一个国家的人事任免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齐桓公把这个大夫免后就没下文了,其他的大夫会把这个当会事情吗?这事情见多了,都麻木了。但现在这个事情不一样了,不准出门就是让他在家闭门思过,齐桓公让城阳大夫在家想什么呢?大家可能就会关心起城阳大夫为什么被免职。但这个事情谁最能说清楚,只有齐桓公和城阳大夫。这事情恐怕不好直接问齐桓公吧,那就有问城阳大夫。所以打着“安慰”的幌子,这些大夫们肯定要到城阳大夫的家里去看望他,自然也就会问及其被免职的原因。
此时,城阳大夫已经在家思过几天。他不琢磨也得琢磨,不准出门,家里连个能商量事情的人都没有。碰到有人来看望自己,他肯定乐于和人家“探讨”这个事情。几个人一聊,就能把事情给展开了,就会探询事情背后的深层原因了。最后,在“头脑风暴”中,大家知道了:不照顾族人是表,不乐于捐输才是根子。大家把事情想明白了,也就明白了齐桓公希望他们做什么了。
说到“上”,就要提及一句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实上有所好也好,上有所恶也罢,“好”与“恶”都是“上”的关注点。因为他是“上”,下面的人自然会揣摩他的心思,并根据他的喜好来做能令“上”满意的事情。管仲给齐桓公出的这个主意,正是利用这一点,让齐桓公表明自己的关注点:我现在关注百姓的肚子问题。那么下面的大夫自然要想,怎么做齐桓公才会高兴,怎么做才不会触霉头,如城阳大夫一般被罢免。因此,才会有后来的如齐桓公所愿的局面出现。因此:好恶,未必只私情。尤其是对于“上”而言,因为这些好、恶正是其关注点,如果“上”能够利用好这些关注点,必然会引导下属的行为。正是这个原因,经常听到皇帝说:“家事就是国事”,套用这句话讲:“上的好恶就是下的行事标准。”
齐桓公很理解这一点,他经常利用自己的好、恶来引导下属的某些行为。还有一次,齐桓公很经常穿紫色的衣服,没想到下面大臣们投其所好,也都纷纷穿紫衣。结果这股风气侵染了百姓,大家效仿起来,全国都风行穿紫衣。于是一天上朝的时候,齐桓公对穿紫衣的大臣说:“寡人最讨厌紫色了,可你们偏偏都穿这样的衣服了,以后如果再穿紫色的衣服,就不要在我眼前出现。”结果可以预想,从那以后,齐国再没有穿紫衣的人了。
齐桓公不仅会利用自己所“恶”来影响下属行为,同时也善于利用自己的“好”。一次,齐国权贵们有钱人忽然流行起囤粮来,使得粮食的价格上涨得更厉害。老百姓因为粮价上涨,就纷纷出售家里的粮食,虽然换了钱,但全国的粮食都流入部分富人手中了。这样的局面对国家是危险的,如果碰到灾年的话,百姓没有粮食吃,而此时家有囤粮的富人就可以高价销售粮食。价高,百姓买不起,就要挨饿,老百姓饿肚子就可能出现动乱。因此齐桓公希望百姓们不要把粮食都卖了,而是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一天,齐桓公听说有一户人家新建了两个谷仓,于是就以璧玉把此人聘用为官,以表示自己对修建粮仓存粮食行为的喜欢。那时候,老百姓想当官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除了能力之外,门第、学识、关系那是一样都不能少。现在忽然有这么一个便宜的事情:只要修粮仓存粮就能当官,百姓还不乐疯了,于是纷纷开始修建粮仓存粮食。看看,只用区区两个微不足道的小官职,就把事情给顺利的办了,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可见,好恶,未必只私情。
与第一次罢免城阳大夫来劝导大夫捐输不同,脱紫衣和存粮食两件事情,齐桓公都是很直接的表明自己的好、恶。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劝导大夫要费一些周折呢?脱紫衣服,虽然要影响的是大夫,但毕竟不是什么大事,直接一点,别人能接受。这是小事,可直接办。而存粮食,直接要影响的是百姓,如果饶个弯子,信息经过几个层人的嘴,说不定会走样,而且如果再在中间耽搁甚至停止了,粮食早被富人们给买光了,百姓明白过来也没有意义了。因此这个事情是急事,要快办。
可劝导大夫捐输不同。一、面对的是大夫们,作为国家运转的关键人物,他们是否能接受,是否愿意接受还要考虑周详一些。如果直接让大夫们捐钱、捐粮,这不是“明抢”嘛。抢东西,人家当然会有意见了,所以不能太直接。二、事情是个大事情。影响面大、针对人群数量大、问题实质---------“钱粮”分量也大。所以不能太急,否则就会出问题。因此,齐桓公不是直接表露“好、恶”,而是饶了个弯子,甚至还是打着“不接济族人”的幌子。这只是放风。如果下面的反应不如预期,回转的余地也会大一些。可以看出,虽然:好恶,未必只私情。即便是出于公心,有些时候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事情,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商振有话说]
这几个故事,相信如果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朋友看了,一定会从中体会到管理之道,这里就不就这个话题在管理上的应用进行延伸讨论了。我们还是来讨论下,这几个故事对于生活工作有什么样的启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之事、之物,但身在职场,身在团队之中,这些喜好厌恶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其他人的事情。就如同齐桓公穿紫色衣服一样,这不是个很私人的问题嘛,但对于他而言却由此引发了一个风潮,因此齐桓公不得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也一样。
“如果是我原来的上司,他可能就不会这么处理。”虽然你说的事实,而且也是你的自由和权利,但这样拿前、现两任上司做比较,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只有可能让你的现任上司知道了而报复你,不值!
还有的人,公司举行的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为什么?性格比较内向,在那样的场合会觉得不自在。没错,这是你的性格所致,是你个人喜好,别人甚至不应该因此而指责你。但现实是,由于你不参加集体活动,只会让同事觉得你孤傲,觉得你不合群,那同事关系会不会因此而紧张呢?
因此,你的生活习惯,你的个人喜恶,在职场中统统不应该存在,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职场这个舞台上,就像戏台上演戏,扮演什么角色就得唱什么腔,做他该做的事,摆出应有的身段儿,甭管心里多苦,该笑你得笑,甭管心里多高兴,该哭时候就得抹眼泪!角色管着你哪!
作者:商振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