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是一种彻底的自主性,许多世俗的力量无法阻挡。对于个体来说,爱是不可强制的、无法掩饰的。失去了内心的爱的驱动,内心就缺少了一种冲动,在行为上就自然表露出来。
曾经和一个博士生谈论中国传统的情感管理问题,以致起了不少的争论。他认为,组织的情感管理还得看中国,比如中国自古最讲人情。我说的是,表象是这样,但是中国以情感为纽带的家庭、尤其是大家庭,往往以彻底的权威主义和专断主义替代了情感,是一种不平等,比如谁年龄大谁就是老大。尤其是当这种基于家庭情感模式的组织形式延展到社会系统中时,就容易形成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下”赤裸裸的压迫。
家庭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失去了情感,家庭将变得冰冷与绝望,最好的状态就是平淡了。而组织不一样,企业组织首先是一个利益的集合体,首要要讲求的是关于利益的分配机制的制度——权利与义务,而不是情感。企业文化之所以“冒”出来,是因为企业感觉纯理性的管理无法调动员工发自内心的冲动,于是开始讲情感。但是讲情感不能失去制度,或者说,情感管理实施的前提是首先遵循制度的理性。
许多组织都希望员工能够爱企业、忠诚于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或者说核心目的就是这样的。但是,忙活了半天,似乎人家根本不买账! 原因在此。
小托马斯·沃森说,组织中的人有三种特性,一是人的自主性,二是契约型,三是平等性。每一个首先是自己的主人,在和组织达成契约后,应该遵循契约约定的身份和相应的义务,因为你拿了人家的钱。与此同时,在任何情况下,你依然是一个在人格上与其他人完全平等的人。IBM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人称道,其出发点恰恰基于此。
我们往往忽略了“本”和“末”的关系,以为什么事情等应该从“本”上解决,而对一些所谓“末”的问题嗤之以鼻。比如某委员谈到官员财产公开时就认为不是一种好方法,认为让官员打心眼里听党和国家的话才能真正解决。他说的没错,但是,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初衷,恐怕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让大家“打心眼里”怎样怎样!
从组织来说,“本”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但是如果“本”一时之间无法达成,先做做“末”的工作也无妨,或者说才是正根儿。从个人来说,如果爱的“本”失去了,一切的“末”都将是苍白的。
这,或许就是人和组织的宿命?
作者:王学秀 来源:价值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