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生活在社会结构当中,所以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一定会受社会性的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后,是否感觉到舒服,除了本性上的快乐之外,还有社会意识上的快乐。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最为典型的社会意识至上的心态。
一.宗教意识
在所有的社会意识当中,宗教对人的影响最大,控制力最强。因为,宗教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树立教徒们的信仰。所以,信佛的人,意识当中一定有“善”,信基督教的人,意识当中一定有“爱”。不论以前是怎样的想法,一旦加入宗教,就只能以教义所倡导价值观的为准,别无选择。每日定时诵经和祷告,不断重复的目的就是要把宗教思想变成个人信条,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体现宗教的精神。
很多时候,宗教的倡导与人的本性具有相当矛盾的地方。这种矛盾,尤以佛教最为突出。佛教的清规戒律确实需要相当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坚守。所以,做为人类本性的那些心能,就会退居到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宗教意义上的快乐。
所以,信奉宗教的人,在规划当中或多或少体现了宗教意识,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宗教改变了他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为什么做?教义早已经说过了,所以信徒很容易回答。
二.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种看似柔弱,实为坚韧的社会能量。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阴阳五行诸子百家等历史演变,最终儒、道、法成为主流,对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意识,甚至变成了遗传基因。
无论是否学习过传统文化的经典,人们都会讲究对长辈的尊敬,对朋友的支持,这就是儒家的孝弟。人们做事情的时候都会讲究虚实结合以柔克刚,这就是道家的太极。就算是常常遭人贬损的法家,那篇《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也已经家喻户晓。
所以,为什么的问题,对中国人来说也需要考虑清楚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价值,也就是身为一名中国人,做了这件事情会不会觉得舒服。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谈自己艰苦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父母能过几天好日子,这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这样想想,他心里舒服,如果能够做到,会更舒服。
三.组织期望
人一辈子都离不开组织。从一降生就在家庭组织之内,读书就会进入班级组织,工作就会进入企事业机构组织,如果有机会红还会加入协会俱乐部等等。除了这些正式组织之外,还有很多非正式的组织,比如圈子。
人有了组织,力量就会强大,所以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有组织的生活,而不会选择去流落街头。让一个人离开组织,其实就是对一个的惩罚。因为人们看中组织,所以必须接受组织的观念,必须为这个组织做出一定的奉献。长期接受组织的熏陶,就会以组织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就会以组织的期望作为自己的目标。大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小而言之,可以是以企业为家。所以,人在规划当中,如果带上组织的期望,则说明这个人内心对组织是认同甚至是热爱的。
周恩来总理小学时说过,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其实就是对中华这个大组织的一种承诺。
四.时代风尚
一个时代流行什么,人们的规划就容易体现什么。这里的流行是指普通人获得某种成就的主流并可行的方式。比如超级女声和星光大道,都是主流媒体为普通民主提供的一种可行的成名方式,必然会引导一部分人朝着这个方向进行规划。再比如高考,虽然大家都觉得高考制度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负面影响,但是考大学仍然是目前社会提供给所有人的就业的主流和可行的方式,因此很多学业规划,就会把高考作为一项主要内容。
“为什么?”,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回答却不见得容易。受本性驱使,和出于社会性考虑的情况都可能存在,而且不一定可以协调。因此,人在两者之间必须慎重考虑,然后进行取舍和对接。一个人皈依佛门之前,必须想将要取舍什么?自己能否坚持这些取舍?自己能否在取舍之后无怨无悔?
——“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妄语,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
(本文为原创文章,作者:李任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