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单位承包了一个锑矿项目,经手投资了80多万。眼看着辛辛苦苦开采出来的锑矿石就要出口时,国家政策调整,限制稀有矿种出口,而国内锑矿需求有限,价格一路下滑。锑矿的合作方又以还贷为由将所有的矿石作了抵押。要想得到回报,就得追加投资,等于重新开始。我欲罢不能,进退维谷。正在我不知如何向单位交代的时候,有人向我推荐了市黄金管理局的“魏教授”,魏教授允诺帮我解决锑矿问题。过了两天,他告诉我,处理锑矿比较复杂,他手头正好掌控着一个金矿项目,只要投资40万,使金矿恢复开采,三个月内就可以收回投资,此后就可以按期参加利润分成。我喜出望外,这样算下来,要不了一年就可以向单位、向家人交出一个圆满的答卷。
有人告诫我不要重蹈锑矿的覆辙,我并非没有顾虑,然而,“魏教授”是政府机关的资深专业管理人员,应当不属于掮客之类。人家提供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我,并不是专门寻找投资人;而且人家并没有向我提出投资的要求,只是向我提供一个信息。再说,我现在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了,锑矿的80多万投资收回无望,继续在锑矿上投资很可能是个无底洞。与其在锑矿这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另找一条出路,做出个样子让他们看一看。不过我还是决定请魏教授吃个饭,探探虚实。在饭局上魏教授真是专家风度,神聊国家矿业的宏观政策,大侃各地的矿产布局。他说自己在国家外贸部、矿产资源部都有同学,消息灵通得很。只是不提投资金矿,还是我忍不住,问起投资问题。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给我算了一笔帐,投资收益如何,有根有据。我也知道,现在股市、楼市虽然很火,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大风险,人们开始对投资黄金表现出兴趣。黄金同时具备货币、金融和商品三重属性,这是锑矿所无法比拟的,我应当把握住这个机会。接下来的考察又在使我的戒备一个个在解除……
魏教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我可以带着你到矿上看一看,眼见为实。”我在电影上看过淘金的场景,却没有见过金矿。好在这座金矿离市区不远,就在风景秀丽的秦岭山麓的刘镇。拐进一条山沟,来到一个山洞前。走进去后我被清晰可见的金矿脉络惊呆了:沿着人工开凿的坑道,有好几层矿线,就像汉堡包夹着的牛奶闪耀着诱人的光芒。与我此前看到的锑矿不一样,金矿脉络很有规律,而且不间断,使你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我问:“这么好的金矿为什么会停下来?”魏教授解释说,那是因为经济纠纷,原来的几个老板不愿意再合作。从现场看,开采条件也不错,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可是……由于锑矿的教训,我不能不考虑矿石的处理问题,我在矿洞外边观察起来。魏教授好象看出了我的疑虑,又好象想起了什么:“对了,我们陕南有一个黄河冶炼厂,需要常年供应矿石,我明天就去和他们签定一个供货合同,你们要不要去看一看?”这当然很有必要。第二天我们就翻越秦岭,驱车来到黄河冶炼厂。黄河冶炼厂果然有人在等着魏教授,把我安排在招待所,他们就去谈合同。吃过晚饭,魏教授拿着合同让我们看,把付款方式等等条款特地给我点了点:“这事很急,我们连夜赶回去,你也要赶紧拿主意。”
还犹豫什么呢,一边金矿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另一边销售回款有保证,下决心干吧。我到处找关系筹措资金准备恢复金矿开采,并约定了付款时间。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在近乎梦幻般完美地考察中,还没有看到刘镇金矿的有关原始资料,比如采矿许可证之类。我马上打电话询问魏教授,他回答说是都已经存档了,现在不好调阅。问得多了,他竟不耐烦起来,大有错过这一村就没有那一店之意。这倒使我警觉起来,赶到黄金管理局询问有没有魏教授,答案是否定的,说是有一个姓魏的老职工已经留职停薪了。我不死心,也许“教授”只是一个尊称,别人给他戴个高帽子也是可能的。我又约魏教授要求看资料,哪怕是复印的资料也可以。魏教授见我态度坚决,便给了我一份刘镇镇政府的承办合同,承包人的签名还是另外一个人。这当然不足为凭,我觉得有必要就把这个事情搁置一段时间。过了一阵子,魏教授就因诈骗被捕。我听到这个消息时,竟出了一身冷汗。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想起来仍然有些后怕:当我们在研究市场的时候,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别人的研究对象。尽管我们知道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的道理,但是别人却会“因势利导”,照样会布下美丽的陷阱。只不过在新的形势下,人家不会强迫你步入陷阱,而是在努力造势,造成你不能不做出如此判断的各种假象,让你信以为真,自己作出走向陷阱的“明智”选择。“魏教授”的老道就是古人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骗术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它所说就是你所想,而你所“看”到的其实都是在作秀演戏,甚至是不惜功本的双簧或者是顾“托”作局,正如我所看到的金矿现场和销售合同一样,实质上是一种高明地精神控制。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当你在自以为头脑清醒的时候,是否有侥幸心理?放弃侥幸心理,就不难看出陷阱造势的破绽。所谓避开陷阱,其实就是不为“造势”所动。
作者:张华强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