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44岁,出身农家。十年前,当他决定进入汽车行业时,一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震惊四座,因此获得了“汽车狂人”的“美名”。十年后,吉利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以及中国第七大汽车厂商。
他的梦想还在持续。他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销售汽车200万辆,其中2/3出口海外——这将比去年全国汽车出口总量还多出近100万辆。除此之外,他还成立了民营性质的吉利大学,他营造的商业帝国已经雏形初显。
“汽车狂人”李书福
在李书福的博客上,他曾这样写道: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从事繁杂的经营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发现与实现有关“新组合”;企业家只有当其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或者说实现了某种“创新”时,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追溯至20年前,李书福自做冰箱配件生意起,“创新”的思路就一直贯穿始终,他有时也称之为“闯红灯”。他曾经四次“闯红灯”,有成功也有失败,而造汽车,不过是他第四次“闯红灯”的结果。
李书福第一次“闯红灯”是开办冰箱厂,由于国家产业政策不允许,被迫下马了;第二次造摩托车,当时政策不许私营企业经营,结果他成功了;第三次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后来取得了合法化。
造汽车是第四次“闯红灯”,吉利首批轿车自1998年已经生产出来,却直到2001年底部分车型才首次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至此吉利汽车才正式获得轿车生产资格。
英特尔公司的拯救者格鲁夫曾经有句著名格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诸多方面,李书福就有点像这所谓的“偏执狂”。在中国汽车业内,他总是口出狂言,人称“汽车疯子”或“汽车狂人”。
因早年在冰箱零配件、冰柜、铝镁板、摩托车、房地产、生物技术等行业略有斩获,1997年,李书福不顾亲友反对,决意投资5亿元资金进军汽车行业,并抛出一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震惊四座。
从造摩托车转向制造汽车,李书福面临重重困难:作为汽车制造最核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关键部件,其技术对吉利汽车而言难度太大,因此只能从小型车入手。于是,吉利开始从夏利等汽车公司买来几批样车进行改进,沿用关键部件,工程师们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前脸、内饰等设计,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整车制造起步并形成一定基础后,李书福就开始四处挖掘人才,通过各路技术专家加盟吉利,陆续启动了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自制项目。
此后,吉利汽车的发展奇迹般地形成了中国“3+6”的汽车格局;其中,面对当时上海大众、一汽丰田、长安福特、东风丰田、华晨宝马这类颇有背景的国内汽车巨头,吉利汽车是唯一一家民营企业。2006年,在李书福这位草根出身的商人领导下,吉利汽车这家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及市场资源的民营后进者,在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排行榜中名列第七,位居东风日产和神龙汽车之上。
“形狂神不狂”
商业领袖是需要一点“狂劲”的,不过,李书福的创业之路证明,他其实是一个“形狂神不狂”的人。
比起国有体制内的企业家,李书福在过去20年间的创业历程中面临的凶险和动荡要大很多。不可否认,在崛起与冲锋之时,李书福这个“汽车狂人”借靠一股“狂劲”,的确为他争获了一片天空;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吉利汽车稳步发展离不开李书福的冷峻思考。
“我们要打造一家百年汽车公司。”李书福不止一次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要让吉利的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以前他把造车自嘲为“自杀”,而今他已经有底气对世人宣告他的“光荣与梦想”。
目前,吉利旗下已经建成台州临海、台州路桥、宁波北仑、慈溪和上海等多处生产基地,总计年产能超过40万辆整车。海外市场方面,截至2006年底,吉利汽车在海外已建有26家代理商和128个销售服务网点,累计出口近3万辆,出口国家达到40多个。
根据吉利汽车最近出台的2007年至2015年海外出口规划,吉利汽车计划从今年起实施出口“三步走”战略,即到2010年,全球销售80万辆,出口占1/3,即27万辆;到2013年,全球销量150万辆,出口占1/2,即75万辆;到2015年,全球销售200万辆,出口占2/3,即130多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出口车型将有相当部分是中高端车型,从而一改过去廉价车的形象。按计划,吉利汽车与英国锰铜集团合资的上海英伦帝华汽车,将由吉利控股,并在华投产向海外销售伦敦出租车、一款豪华轿车及两款小型轿车;不仅如此,吉利汽车也通过资本运作,反客为主,拥有英国锰铜集团23%的股份,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来源:商界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