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全球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入都很大,所以中国也越来越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只有在中国,你才会一夜之间发现你的竞争对手突然增加了400名销售人员。”惠普全球副总裁中国公司总裁孙振耀形象的描述如今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残酷。
拓荒中国
20年前的6月20日,惠普作为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落户中国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合资、合作形式的企业很少,惠普是为数不多的拓荒者之一。
经常有人将中国惠普比喻成中国IT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黄埔军校”,因为转瞬即逝的20年中,惠普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IT产品,其管理文化的精髓也深刻在中国高科技企业管理者的脑海,新、老惠普两代管理者的整套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方法和体系也深刻影响了中国IT产业的管理进程。
国内IT界人士流传的一个说法是,“IBM 为中国信息化提供了重要产品和系统;英特尔为国内PC厂商承担大部分广告费、将国内PC 扶持成市场主流;而HP(惠普)则为中国IT业输送管理经验,使电脑企业得以成长。”
如果说美国惠普在某种意义上造就了硅谷神话,惠普在中国其实也发挥了类似的作用。中国许多计算机公司如联想正是在替惠普做代理的过程中学会了技术和培养人才的;惠普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更是令中国信息产业获益匪浅;大批在惠普工作过的人才到中国外企和中国著名计算机企业担任要职,他们深受惠普文化的影响,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化传承
中国惠普总裁孙振耀认为,惠普文化如同血液一样,深深的影响着惠普的员工和与其合作的伙伴。
缘起于长达64年的“车库文化”常常被人称为“HP Way”(惠普之道)。几乎每个惠普的员工都会对HP的五个核心价值倒背如流:一、相信、尊重个人;二、追求卓越的成就;三、坚持诚实与正直;四、靠团队精神达到目标;五、相信不断的创新,注重速度与灵活性。
多年前,曾有记者在采访惠普创始人之一休利特(Bill Hewlett)时问:你这一生有没有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休利特回答说:“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参与、创建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以高科技、高质量、好的管理闻名于世,然后又成为很多公司模仿的对象。同时我也希望在我百年之后,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能继续延续,这家公司的生命能继续延续,还是很多人讨论的一个对象。”
新惠普之道在中国
与康柏合并后的新惠普,在“新”字上有多方面的体现。如新惠普文化在老惠普深厚底蕴文化的基础上,更增加了活力。新文化与以前文化最大的不同是新惠普更加强调速度和灵活性——这也正是老惠普公司所不足的。
“大概是2002年3月下旬,总部通知由我担任中国区的总裁。当时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从这天开始,我从老惠普辞职了,我加入的是一个新的公司。”回忆起当时接手中国区总裁的情景,孙振耀仍记忆犹新。那时候,惠普人做事认真、重流程、爱用电话办公;康柏人有活力、重速度、喜用电子邮件。
“企业文化就像一个人的价值观,平时看不见,摸不著,但关键时刻就会暴露无遗,高下分明”。
惠普文化在中国的最大挑战是1993年。在此之前,中国惠普虽然是合资企业,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基本是按国企的模式运营,比如分房子、收入的差距很小等等,所以当时有所谓“中国惠普之道”的说法。但很快,种种弊端开始暴露出来,严重制约这家合资企业的发展。1993年,惠普下定决心改造合资企业的文化,遵循全球统一的“惠普之道”。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得到了中方的支持,这为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惠普与康柏的合并和整合中也发挥了作用。
把全球战略和本土市场实际情况结合更是成为孙振耀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今,在惠普全球的业务中,中国惠普始终保持着业务的高速增长,2004年业务增长更高达30%,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子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的最高管理者,孙振耀最为自豪的事情就是历时1年多、申请26次的“中国计划”获得全球第一女CEO卡莉的认可。在惠普170多个分公司里面,能够让总部设置针对中国业务发展的办公室、由资深人士掌管,每三个月都跟卡莉讨论一次中国的工作,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第26次时,我跟卡莉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申请总部对中国有独立的投资计划,她同意了。我工作里面很重要的事,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跟总部沟通。”言及此,孙振耀仍谦虚有加。
【中国惠普轨迹】
1977年HP创始人戴维·帕卡德应中国政府高级官员邀请,首次访华。
1979年戴维·帕卡德再次应邀访华,就产业政策和技术转让进行了咨询,东道主提议与惠普公司建立一家合资企业。
1981年惠普中国代表处成立。
1985年中国第一家高技术中美合资企业、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中国惠普)成立。
1995年惠普计算机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成立。
1999年与惠普全球重组相一致,中国惠普将原下属的仪器业务部分分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惠普新任总裁卡莉·费奥里娜女士访华,全面推动惠普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2000年“惠普商学院”正式成立。2002年惠普、康柏合并。
在中国的市场竞争里面,再过一段时间终究会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本地企业和跨国公司会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孙振耀:中国惠普20年成长的见证者
现任惠普全球副总裁暨惠普中国区总裁兼企业系统集团总经理的孙振耀,1982年加入惠普公司,1991年由台湾惠普公司调派内地,被任命为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计算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担任要职服务中国惠普十年,孙振耀见证并推动了惠普中国的一步步发展。
在中国惠普成立20年之际,本报记者对孙振耀进行了采访。
《中国经营报》:回顾中国信息产业20年的发展,你会用什么来总结这20年?
孙振耀:我想可以用几个短语来概括:从计划到开放、从本土到全球、从外企到本土、从进口到研发、从企业到个人。
在HP进入中国初期,那时还是计划经济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那时候我们销售产品要靠国家给的进口指标,国家规定每年可以买多少部计算机,决定了我们每年可以卖出多少产品。
今天,中国已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了,全球化的趋势在今天也体现得很明显,任何企业,包括国内的企业,都已经更趋向于全球一致的管理和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