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消息经常见诸报端:吉利张罗着收购沃尔沃;北汽欲并购德国欧宝;腾中收购悍马;中石化全现金购瑞士石油公司、中国两民企拟出2亿欧元购买皮尔;温州商人叶茂西收购英国本土卫星电视台、浙江民企万通铝业(浙江万通铝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朱健勇)耗资1亿收购意大利豪华游艇品牌……“中国机会论”的喧嚣中好像过于亢奋了。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全球并购市场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对我国而言,并购的交易量却有增无减,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跨境跨国并购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2008年第三季度内,我国并购的交易金额约为96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47.7%。
然而,增加的是并购交易金额,减少的却是海外投资收益,所以有人说,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年,也是中国海外投资减值年。曾几何时,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让国人豪情万丈,金融大国崛起的历史时刻或隐或现。然而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号角声中,踏着“走出去”的惊涛骇浪,那些匆忙“赶海”的“资本家们”,在亏掉了手中70%的真金白银之后才猛然醒悟,轰轰烈烈的海外收购快速鸣金收兵。损失让人心痛,可教训更显珍贵。
从2004年起,陈久霖掌控的中航油在未经国家有关机构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最终导致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上海汽车收购双龙,赔本还赚不了吆喝,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2008年11月22日,中国国航披露航油套保公允价值损失扩大至21亿元;
2009年1 月12日,东方航空发布公告称,预计2008年公司业绩将出现大幅亏损。公告显示,东方航空2008年12月当期的航油套保合约发生实际现金交割损失约为1415万美元。据东航的初步估算,截至2008年底,东航2008年航油套保公允价值损失高达62亿元。
2009年1 月19日,上海航空公布,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公司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为1.7亿元;公司全年累计亏损较上一年度增加100%。
2007年6月,中投斥资30亿美元在黑石集团的首次公开募股中认购了9.3%的股份,时至今日,补办完“身份证”的中投公司,亮出了60亿美元的浮亏记录。2008年12月3日,中国2000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香港表示,在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而损失60亿美元之后,海外金融机构已经不敢再投,而非金融产业公司还可以投资。
2007年9月中旬,中国首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选火爆发行,当天被抢购一空,此后华夏、嘉实和上投摩根分别发行的QDII均受到内地投资者的追捧。一年后的QDII却出现巨额亏损。10只基金没有一只净值超过1元。规模最大的4只基金,浮亏分别为48.2%、62.7%、56.7%、47.4%。
中国平安自2007年底收购比利时富通集团部分股权以来,在二级市场购入约1.13亿股富通集团股票,2008年6月26日又参加闪电配售增持750万股,共计持有1.21亿股,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38亿元。由于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导致股价暴挫,富通的股价已下跌超过96%,导致中国平安截至2008年底238亿元投资只剩下7.49亿,已亏损231.25亿。
中国铝业母公司中国铝业集团于2008年1月的最后一天,在伦敦股市收市后的5小时内,通过场外收购的方式,联合美国铝业出价140.5亿美元,闪电般地收购了力拓英国上市公司约12%的股份,约占力拓整个集团总股份的9%。收购价为每股60英镑,中国铝业集团也由此成为力拓这一全球第三大矿产资源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这是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也是迄今为止全球交易金额最大的股票交易项目。然而力拓股价在受到并购和中铝买入的刺激短暂冲高到70英镑/股后,便随着国际钢铁市场行情一路下行,近日已经跌至20英镑/股左右。
中国企业其实很清楚金融危机提供了我们走出去的大好时机,海外扩张是他们期待中的跳板,希望借金融危机能使自身跃居到一定的高位。这种美好的愿望某种程度就像国人期盼中国导演能捧奥斯卡金奖、中国作家能荣获诺贝尔奖一样,无限向往又伴着无限惆怅。
可以说,中国企业并购前粗线条的调研、并购时过于冲动、并购后对于文化和人才整合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薄弱海外失败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系列海外失手的事件,今天的企业该如何做呢?首先是要有风险意识,其次是一定要看准了再投,最后是收购之前一定要有周密的评估和风险防范的手段。总体原则就是谨慎!
我们再来看:
悍马这个声名显赫的越野车品牌,因为与腾中重工的收购案而更加备受关注。2009年6月23日,悍马CEO吉姆•泰勒在纽约接受新浪采访时表示,希望在交易完成后,腾中重工只做投资者,不要过多地参与悍马的日常管理。
2009年6月18日,日本经济新闻早报的一条消息,让整个日本经济界为之震惊:“中国第二大家电零售商苏宁拟将LAOX收归旗下”。报道说,苏宁将出资15亿日元(约1.1亿元人民币)收购LAOX的30%的股权,从而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控股LAOX。报道还明确指出,苏宁和LAOX将于下周举行记者会宣布这一消息。这一消息造成的结果,是LAOX股票如搭上宇宙飞船,直线升天。数小时后,不得不宣布涨停。最终当天涨幅超过83%,几乎翻了一倍。
LAOX对于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表示出异常的谨慎。在6月18日东京股市开盘仅仅过去15分钟,LAOX就发表紧急声明,宣布与苏宁的合作消息并非自己发表,还没有一个准数。LAOX的声明全文如下:“有关中国苏宁电器公司与我社进行资本合作的消息,并非我社发表。到目前为止,这还不是决定了的事实。如果这件事最终决定的话,我们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各位”。
细读LAOX的这一份声明,就可发现:第一,LAOX否认自己透露出与苏宁合作的消息;第二,否认所谓的已经决定与苏宁合作的消息;第三,暗示如果正如报道所言与苏宁合作的话,将会向媒体通报。
对于LAOX来说,今年2月一度跌至10日元的股票,能够在“苏宁”的刺激下,猛涨到如今的94日元,应该是大喜特喜的事。但是,东京股市开盘仅仅15分钟,LAOX就发表紧急声明否认与苏宁已经达成合作决定。这意味着LAOX并不看好这一消息。同时对有关方面向新闻界透露这一尚在接洽中的消息表示了强烈的不满,LAOX在声明中的一句话“并非我社发表”,显示出不会承担由此消息引起的一切后果责任的姿态。为什么LAOX要匆忙地这么做?
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在6月18日当天也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苏宁的高管团队过去一段时间的确到日本与LAOX有过接触,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苏宁电器6月18日午间休市发布的公告也证实双方正在接触。孙为民的这一个表示,与LAOX的声明一样,只是承认了双方的接触,但是均否认已经达成协议。但是,为什么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说的这么一板一眼,振振有词?
在这众多的不可解当中,人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苏宁与LAOX洽谈合作,并非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一家日本公司。这一家日本公司出面收购LAOX50%的股权,分给苏宁30%,自己拥有20%。目前,这一家公司如深海中的沉船,根本没有露出一丝的真面目。假如这一家公司是一个投资公司,那么很明显它就充分利用了日本社会期待甚高的“中国元素”来吊日本投资者的胃口。事实上,“苏宁”名字一出现在报纸上,LAOX如同废纸的股票就成了“金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人民币来了”的消息让LAOX股票从33日元飙升到94日元。假如有人预先购进LAOX的“垃圾股”,那么,两天时间就可挣个裤袋穿洞。我们不难理解,LAOX发表紧急声明,其实就是在暗中提示投资者不要上当受骗,因为根本还没有八字一瞥。
2008年12月,日本媒体突然发表中国绿城集团等11家房地产公司集体收购太平洋控股公司的消息,导致这一家濒临破产的日本房地产公司的股票屡次出现涨停,最终这一乌有的“收购案”不了了之,有人却因此发了大财。事后发现,暗中操纵这一消息和所谓收购计划的,恰恰是日本一家刚成立不久的投资公司。
真的希望,“苏宁”这次不会被日本投资公司忽悠。
作者:殷俊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