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全球金融海啸的寒风吹皱了中国经济的一江春水,珠三角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或停产,大批外地工人提前返乡。面对一片冷清的劳务市场,人们不禁对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忧心忡忡。然而,短短数月之后的今天,在全球经济仍陷于金融海啸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各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之际,重新活跃起来的中国珠三角工厂却高声告急:工人有多少要多少!
服装、玩具、制鞋、电子等大批制造企业在上半年的外贸需求还严重萎缩,在下半年却迎来了经济提前复苏的曙光:海外市场库存基本耗尽,集聚良久的需求正集中释放,短期订单纷至沓来,这让很多刚完成大规模裁员、没有充足劳动力的制造企业有些措手不及。
订单来了,产能恢复了,用工量自然增长了。
在深圳宝安区生产液晶显示器的陈达表示,从8月份开始,工厂订单激增,由于招不足工人,有些订单都不敢接。“现在是有多少人就招多少人,订单多得应付不过来。”记者采访东莞多个制造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HR后发现,各个企业近期均出现了招工难,人员缺口少则三四十人,多则高达一两千人。有些工厂,按照订单量本可以开足所有生产线,但是由于缺乏工人而让部分机器停止运转。为了及时保质地完成订单,有的不得不外发给其他加工厂来完成任务。
一直做劳务派遣工作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表示,去年企业困难的时候,工人的时薪只有4.5元,现在直奔6.2元。广州市人力资源中心市场主任张宝颖也表示,新入职的员工月薪已从年初的1050元/月上涨到如今的1100-1300元/月。人力资源部门的HR们纷纷表示,近期招工已由熟练工转向招收学徒工,即便如此,招到的人离企业的劳力缺口依然相差甚远。
不过,经济回暖的底气并非十足。专家指出,这次出现的用工荒,如同股市中的超跌反弹。这种恢复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理由很简单,这种回暖还存在很多隐忧:订单量少、周期短,海外市场还不明朗;国内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目前作为GDP重要指标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也不理想。
对珠三角企业主来说,还有许多的未知数在等着他们。
作者:《赢周刊·赢生活》 来源:《赢周刊·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