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处珠三角的中国大陆第一批现代化石材加工企业——石材集团,无论工程统筹能力、品牌影响力,还是管理水平,都是位居业内一流的企业。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香港厅、北京金融大厦、王府井大饭店、广州东方宾馆、武汉建设银行等建筑装饰石材,均出自石材集团之手。
十年的发展历程,石材集团虽然走在了行业前列,但是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让石材集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营收入徘徊不前,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反映迟钝,企业领导精疲力竭,人才流失严重。石材集团何去何从?
外脑诊断
2002年3月,石材集团终于下定决心聘请外脑——金海湾项目组正式对石材集团进行深入、系统的企业诊断,并派人赴外地分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以全面了解企业运作。
石材集团共有职工约1400人,绝大多数为生产工人,管理机构非常精简,只有人事行政和财务两个部门。刚刚组建的市场部由于定位、编制的不明朗而不能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业务多、分工不明确是石材集团的发展瓶颈。集团有生产总厂,下设异型厂、大板厂和古典拼花厂等3个分厂,主要产品包括风水球、雕刻、工艺品、古典饰石、弧板、花线、拼花、文化石、拼条、大板和圆柱等等。同时设有3个销售部门,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问题很多,且互不隶属。而石材集团在北京、上海、美国和香港等地,陆续设立了异地分公司,并分配了不同任务:美国公司负责古典拼花和马赛克等产品的海外营销,集团海外部为其国内配套服务机构,负责组织东莞古典拼花厂和山东工厂的生产加工,集团物资部负责国内石材的采购,香港分公司则负责国外石材采购。
职能部门的问题
职能部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事行政部和财务部上。
人事行政部的职责权限过于繁杂是关键问题。HR经理下辖7大主管,从集团人力资源政策制定,到生产总厂的后勤保卫等无所不包,且人事行政部定位过低,仅能支持事务性工作,难以做到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与管理,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外地分支机构的绩效管理几近空白。造成了下属单位的人事权高度集中到总部,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同时,为公司领导提供支持和参谋的功能受到严重抑制,以至企业凝聚力不强,职工普遍对薪酬体系意见较大。
财务部负责总部和生产总厂的财务工作,对北京、上海等异地分公司实行双重管理。虽然人员不少,但企业已从单一的异形石材加工厂,发展成拥有3个加工厂和多家分公司的集团化企业,财务部工作重心仍停留在成本控制、计划统计等层面上,难于满足战略转型的要求。
生产系统的问题
作为石材集团的制造中心,生产总厂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品结构问题
异型石材加工一直是石材集团的竞争优势,但随着市场变化及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这一优势正逐渐减弱。公司不得不投资开发大板及标准产品的生产,实行“两条腿走路”。但当资金供给不足时,难免产生争抢资源的矛盾。
2.生产管理问题
管理人员大多是生产技术或设备管理出身,管理素质方面缺乏一定的训练培养。同时,总厂职能部门对3个分厂服务与管理的范围各不相同。公司强调生产与其他单位应服务于营销,但一直未建立起具体的实施措施与保证体制,在考核与奖惩上,也没有与服务营销的质量和效果挂钩。
3.生产采购问题
三大分厂所需的原料与辅料实行集中采购,产品总成本的80%左右是原料成本,而它对于生产单位却是属于不可控成本,积极性明显受影响。由于市场竞争已越过供不应求阶段,而企业的响应速度没有提高,单靠生产系统本身的流程优化,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销售系统的问题
从组织架构看,市场部运作不起来,销售部管理粗放,行政领导比较分散,如市场部属于集团职能部门,由总经理助理兼管,3个销售部与上海、北京分公司向副总经理负责,美国公司与香港公司由总经理直接管理。海外部为美国公司提供服务,但管理体制上并不清晰。在总部设立了3个销售部、1个办公室,负责处理业务行政、跟单、核算等工作;但在行政管理上,办公室主任又直接归属销售一部经理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