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面临的困境
1、在经济危机大背景下,全球有效需求出现衰退,中国服装产品出口迅速下滑,上游产业面临极大危机,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已经出现存货增加、毛利率下降和现金流量紧张的趋势。以2009年前两个月的数据看,前两个月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11.35亿美元,同比下降15.31%,服装和纺织品出口额分别为136.15和75.2亿美元,分别下降12.88%和20.46%,出口急剧下降时欧美经济危机对纺织行业冲击的全面体现。
2、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压力对消费层面的传导,行业内销增速也出现了下降。统计显示,09年前2月社会消费品额同比增长了15.20%,而服装类消费品零售额,比08年全年的增速下降了8.5个百分点。
3、人民币升值、劳工成本和环保投入都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纺织行业公司盈利能力。 行业发展前景堪忧,使许多上市公司谋求业务和战略转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纺织行业上市公司重组大幕将启。
重组方向和模式
1、资产注入型 根据注入资产和业务与原有纺织业务的相关性,重组模式又有区别,黑牡丹和中银绒业可以代表。
黑牡丹(600510)主要从事牛仔布、色织布、服装的生产和销售,产品以出口为主,是我国牛仔布行业的龙头企业。大股东常州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总公司以定向增发方式,将其持有的常州高新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常州火炬置业有限公司各100%的股权注入上市公司,注入城市综合功能开发业务。
高新城投主要从事新北区市政道路、管道、桥梁等基础设施及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发业务,这些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由新北区政府及其下设机构按约定的毛利率回购。火炬置业的业务包括安置房配套的商铺开发销售业务,及根据政府下达的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建设的安置房、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等工程项目,建成后由区政府回购,回购价格采取成本(经审定的工程总造价)加利润的方式确定。
通过重组,黑牡丹获得优质资产注入,成为综合性公司,得以参与常州市及新北区的城市建设和综合功能开发,业务空间扩大,抵御周期性风险的能力加强,形成纺织服装业务和城市综合功能开发的双主业格局。
中绒集团将其持有的360吨羊绒针织纱生产线对应的相关资产,以及羊绒信息产业大厦资产注入中银绒业,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2、资产置换型
丝绸股份(000301)主营业务为丝绸及化纤中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市之初纺织业务收入一直比较稳定。由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持续下降,纺织业务增收不增利趋势愈发明显。
通过资产置换,丝绸股份把相关纺织加工业资产与控股股东的东方丝绸市场区域的相关土地、商业房产、市场环境治理等相关资产进行置换,资产置换完成后,丝绸股份主营业务将由纺织加工及纺织贸易业务,转变为以东方丝绸市场的开发与改造为主的房地产业务和以热电业务为主的基础设施经营业务。形成四大业务板块:以市场开发和改造为主的房地产业务(包括衡悦广场、馨悦苑、城中花园)、基础设施经营业务(热电、工业用水)、房屋租赁业务(营业房出租、工业厂房出租、办公楼写字楼出租)以及物流和电子商务业务。公司重新定位于丝绸纺织专业市场的开发商、运营商、服务商及纺织行业综合配套产业的发展商。
3、卖壳重组型
华孚色纺(002042)的前身是飞亚股份,在2006 年和2007 年连续经营亏损的情况下,淮北市政府决定对飞亚集团进行改制重组。2007年11 月28 日,淮北市国资委转让所持飞亚集团100%国有股权在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公开征集受让方。经淮北市国资委与华孚控股协商,华孚控股受让淮北市国资委持有的飞亚集团100%国有股权,华孚控股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之后上市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3700万股普通股为对价,收购华孚控股、华人投资及朱翠云、宋江、顾振华、潘金平、齐昌玮、张小荷、项小岳、王斌八位自然人合计持有的华孚进出口100%股权,华孚控股所持江西华孚40%股权、华孚控股所持浙江缙云29.7%股权以及华孚控股所持浙江金棉37.5%的股权。定向增发完成后,公司主营业务将从坯布和纱线的生产及销售转变为色纺纱的生产和销售。
另类盈利模式
与传统的卖壳重组相比,纺织行业上市公司重组表现出的一个新特征,是大股东通过注入资产,改善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情形越来越多,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也客观上使得大股东价值得以最大化。以黑牡丹为例,常国投以6.51 元/股认购超过3.5亿股,而以目前股价看,至少获得了十亿以上的增值。这也在提醒我们,在全流通和重组导向的市场环境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渠道多了,也要求国有企业能合理整合资产,以期达到价值最大化。
作者:刘秋明 来源:价值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