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辽宁省民营企业共研发新产品22304项,新产品新增产值近1495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提高了18%和6倍。同时,我省民营科技企业对技术创新普遍重视,其科研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都超过了5%。其中,东软集团的此项比例更是高达11%以上,在全国企业中排名第十。 辽宁的情况表明,随着民营经济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创新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实现纵深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本次论坛上,有关专家和学者认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产品和技术上,还包括体制、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创新。同时,人才、技术和资金作为创新的推动力量,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积累和准备,即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起了自主创新理念。 民企面临的创新难题 本次论坛主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介绍说,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而且有自己的优势,民营企业目前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80%以上的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中小企业拥有全国约66%的专利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尽管民营经济在技术创新的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全国工商联最新的一项调查却显示,目前民企在创新方面仍然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动力不足,不想创新。一些民营企业家觉得,靠技术创新不如通过经营房地产等项目的利润来得快和高;靠引进合资可以省时、省事。二是市场风险大,使多数企业不敢创新。虽然目前明显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但仿冒他人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现象普遍的状况并未根本改观。因仿冒问题带来的技术创新市场风险严重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特别是在原始创新和发明专利方面,企业为此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与时间,一旦被他人仿冒,要么为侵权纠纷耗尽精力,要么任人仿冒,自己则可能前功尽弃。知识产权保护风险现已成为民营企业专利进步、特别是发明专利进步的重大制约因素。此外,民企创新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成功不一定会带来预期的效益,而一旦不成功,巨额的投资就会血本无归,甚至面临倾家荡产的可能。风险使得民营企业在创新问题上不得不权衡再三,有的只好放弃,宁愿赚取一些微薄的利润,也不愿意走上创新之路。三是融资太难,不能创新。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有了改善,但融资难仍然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最主要问题。 报告说,国家近年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虽然日益增加,但存在“两大两少”现象,即大部分资金用于大学与科研机构,只有少部分用于企业;用于企业的科技资金又是大部分用于国有企业,只有少部分用于民营企业。2005年,国家用于科技的财政资金总额已达1334.9亿元,但目前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上能够获得国家资金直接支持的主要是火炬项目等,该项目每年才10亿元,加上其他支持企业的科技项目资金,每年只有几十亿元。据调查,目前民营企业申请火炬项目所得到的资金平均只有几万元,无助于解决企业科技投入的瓶颈困难。 如何释放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认为,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需要完善创新动力机制,需要有一个鼓励创新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需要国家的财税政策扶持,需要有全社会的观念更新。为此,他建议,应在市场、体制、政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采取举措,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包括尽快构建支持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尽快推出创业板,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债券市场;引导民间资本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社区科技银行,拓展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强度,强化创新税收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引导政府采购向国产高技术产品倾斜;努力培养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优化环境,努力形成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机制,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此外,辜胜阻还认为,民营企业创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让民营企业独自承担创新的风险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在民营企业的创新之路上,政府能够起到引导和分担风险的积极作用,否则提倡自主创新就会出现“上面热,下面冷”和“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他认为,民营企业创新前需要风险分担,研发成功后急需出售产品来缓解资金压力,欧洲许多国家都有通过建立创新基金和政府采购来支持企业创新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专题链接】民营贡献中国·2009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财富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