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啤酒?”课堂上,一位老师惊诧发问道,一群手拿啤儿茶爽做惬意饮用状的学生齐声喊“老师,你out(落伍)了”
在本应禁止饮酒的驾驶和办公环境下,啤儿茶爽一再高调亮相……
啤儿茶爽是娃哈哈公司新上市的“酷炫饮料”,它的广告甫一出现,就引起了不少家长的担心。
日前,在国内几个大型的饮食娱乐论坛,均出现了关于啤儿茶爽饮料的讨论帖,不少网友认为广告有诱导儿童喝酒的嫌疑。此外,还有人认为“啤儿茶爽”的名称不雅等。对此,今天下午,本网记者连线采访了娃哈哈公司,对此,他们表示,这是网友们“想多了”。
娃哈哈回应:“啤儿茶爽”不含酒精网友们“想多了”
对于网友们的这些质疑,今天下午,记者致电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宗庆后。
宗庆后表示,这些问题可以由娃哈哈集团广告部部长杨秀玲作出解释。
在杨秀玲看来,出现在各大论坛上的议论是很不可思议的,“如果觉得名字有问题,那首先是不怀好意,是想歪了,想多了!”她还表示,对于这种“杂音”,他们不会予以理睬,更不会因此更改产品的名称。
至于“啤儿茶爽”外型及口感像啤酒,广告有诱导儿童饮酒嫌疑,杨秀玲称,“不排除小孩喜欢喝的可能,但这是个健康的饮料”,她解释说,“啤儿茶爽”是一款“啤酒味的茶饮料”,“是一种时尚风味的特色饮品”,“虽然喝起来有啤酒味,但这款饮料绝对不含酒精,更不会喝醉。”
据她称,“啤儿茶爽”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些想喝酒,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喝酒的人,比如司机”。
杨秀玲还对记者说,要大家理解产品的创新。据她提供的信息,从去年底上市以来,“啤儿茶爽”的销售额已经接近10亿元人民币。“今后即使要改变,也只会调整标签之类的,产品定位不会改变,还是‘啤酒味的茶饮料’。”
背景回顾:来自各大论坛的质疑声
质疑一:广告内容存在误导儿童饮酒的嫌疑
“这种饮料似酒非酒,孩子也搞不清是啥,喝完了还要我们倒‘酒’喝。”昨日,网友“心随色影”在一论坛上发贴称,“啤儿茶爽,从容器瓶的外观和液体的色泽来看,酷似啤酒,却在绿茶里加入了啤酒所含有的麦芽”。他(她)认为,娃哈哈公司如此包装一新产品,让做父母们相当担心,担心一旦自己的孩子利用这一产品的包装灌入酒类,就象广告里那样,即使老师查到,也没理由责备,“对此,本人的态度是,严重质疑娃哈哈这一新产品的营销策略。”
“心随色影”的这一质疑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赞同。
一位网友跟帖道,儿子正上小学一年级,啤儿茶爽一播出,他就被吸引了,“儿子不但和同学在超市内购买饮用,五一长假时家人聚餐时,他还要求喝啤酒,被我拒绝后儿子就说‘out’。”为此,这名网友担心儿子小小年纪就养成喝酒的习惯,认为啤儿茶爽广告内容存在误导儿童饮酒的嫌疑。
质疑二:包装、口感均与啤酒相近
除了广告本身,不少网友还认为啤儿茶爽无论是包装还是口感均与啤酒相近。
网友“爱茉莉”说,娃哈哈啤儿茶爽的瓶子既像啤酒瓶,也像小时候喝过的小香槟,但娃哈哈啤儿茶爽宣传自己不是绿茶也不是啤酒,并在瓶体标注“并非啤酒,属于茉莉啤酒风味饮品”。
网友“小鱼儿”和“笑靥如花”认为,啤儿茶爽的口感和啤酒很像,溢出的气泡让人觉得是啤酒,而口味也和某些啤酒风味相近。“喝起来像菠萝啤,广告还找小孩子做,我姐姐自己不舍得买东西,可儿子一个眼神就没办法了。”“笑靥如花”说,啤儿茶爽已成为自家孩子喜欢的饮品,她和姐姐也担心会出现小孩喝酒的情况。
质疑三:“爽歪歪”和“啤儿茶爽”名字均不雅
作为一种新兴饮料,啤儿茶爽的广告效应还是吸引了一大批的消费者。
在国内几个大型的饮食娱乐论坛均看到了关于啤儿茶爽饮料的讨论帖。许多网友戏称啤儿茶爽为“山寨啤酒”。有人叫好也有人认为口感极差。
“从之前的全国都能理解的‘爽歪歪’,到现在的四川话版‘啤儿茶爽’,光听名字就够叫人说不出口,作为一个以青少年饮料产品为主的企业来说,娃哈哈最近几年的产品命名越来越没有社会责任感。完全是迎合现在社会的恶搞风气而做一些恶俗炒作之嫌。”一位四川网友在论坛上发言道。
相关链接
除了娃哈哈广告,不少大牌的广告也出现过误导。
-薇姿“拉皮”广告被质疑情节:一名女子有一条逼真拉链,随着拉链的拉开,原本偏黑的“脸皮”被“撕开”,渐渐露出女子内部一层焕然一新的“脸皮”,以此来宣传产品的美白效果。该广告吓坏一名10岁男孩遭到质疑。
品牌所属欧莱雅公司回应:“如果他感到害怕,家长完全可以让他不要看”。
-2006年,肯德基推出“鼓励篇”电视广告,表现的是3个正在准备高考的伙伴之间的故事。其中,男生小东勤奋用功,还为另一名女生和一名穿红衣服的男生在肯德基餐厅里补课,而那位穿红衣服的男生只顾着吃肯德基而不认真学习,意外的是,高考结束后,认真备考的小东落榜了,而“红衣男生”与那名女生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这一广告,被不少网友质疑为“认真学习抵不上吃KFC管用?”随后,肯德基马上进行了修改。
麦当劳也曾推出“下跪”广告,广告里顾客跪下向商家乞求打折,引起观众质疑和反感。麦当劳公司回应称:停播该广告并“向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歉意”。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