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机械结构系统设计规范”(震动噪声 热设计 电磁兼容 专题)高级研修班邀请函
各有关企业:
当前企业研发管理中,资深技术人员的缺乏、年轻工程师设计经验和解决技术难题能力的欠缺是个共同的难题,年轻工程师大都集中于产品功能的实现,醉心于新工具新器件新方法的应用,却没能深层次理解系统散热、传动系统的震动噪声、结构电磁兼容设计等方面的交叉技术。
为弥补资深工程师这部分知识结构的不全面和年轻工程师的经验不足,将多位资深机械设计工程师和工艺专家的设计经验汇总起来,形成此课程,通过培训,快速提升工程师个人技能与企业整体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特此邀请!
一、研修班时间:2010年12月25日—26日(24日全天报到)
二、培训地点: 重 庆
三、主讲专家:申老师(工学博士(机械可靠性方向),曾任职于兵器和航天科研机构二十余年,专业从事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测试、失效分析等研究领域)
四、费用: ¥2400元/人(含全套教材、午餐等费用,食宿交通自理)
附录:《机械结构系统设计规范》课程大纲文件
课程目的:
机械设备的设计中,常会涉及到系统散热、传动系统的震动噪声、结构电磁兼容设计等方面的交叉技术,一直是机械设计技术难题,并且这部分技术一般都独立于常规的机械设计知识。
为弥补这部分知识结构的不全面,本公司组织多位技术专家开发出《机械结构系统设计规范》培训课程(震动噪声/热设计/电磁兼容专题),通过面授培训的方式,使设计师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工程师的相关经验。
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于系统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开发项目经理、测试工程师、技术管理等岗位。
讲师介绍:
申老师:工学博士(机械可靠性方向),曾任职于兵器和航天科研机构二十余年,专业从事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测试、失效分析等研究领域。在机械可靠性与环境工程、疲劳断裂残骸分析、动力学设计测试、系统热设计分析与测试、机电一体化兼容设计、材料特性、表面处理技术等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具有军工、民用多领域的工程技术背景。
课程大纲:
第0章 概述
0.1目的
0.2标准的定义
0.3产品与技术开发的普遍规律
0.4设计师关注焦点
0.5工程师素质与设计理念
0.6 GPS重要关系
0.7三化设计与创新体现
0.8设计中如何把握计算机这把双刃剑
第一章 面向目标的系统设计准则
1.1系统设计方法论
1.2一体化设计与结构布局准则
1.3 模块划分准则
1.4通用模块与专用模块准则
1.5 NDI与接口设计准则
1.6功能匹配与产品组成层次准则
1.7同类产品缺陷清晰准则
1.8用户环境明确准则
1.9隐含环境条件明确准则
1.10环境条件变化率准则
1.11环境材料匹配准则
1.12设计、工艺、装配基准匹配准则
1.13组合体标注规范
1.14检测维修可达性准则
1.15人因工程设计准则
1.16防差错设计准则
1.17设计公差与加工能力匹配准则
1.18系统安全设计准则
1.19外观与防护设计准则
1.20多因素铰链准则
1.21产品履历与质量控制准则
1.22维修工具、维修设备及技术支持准则
1.23目标量化准则
1.24优选器件清单与标准件使用准则
1.25特殊环境产品设计准则
第二章 失效模式机理与设计准则匹配关系
2.1 传统静强度设计准则及其局限性
2.2 不同载荷环境作用的失效特征、模式与机理探讨
2.3 产品故障失效残骸及断口处理程序与保护准则
2.4 产品失效分析规范
2.5 疲劳断口特征与疲劳试验准则
2.6 振动、冲击、噪声等力学环境特征
2.7 热应力破坏特征与热疲劳设计准则
2.8力热联合作用与高温疲劳设计准则
2.9电气绝缘耐热性分级准则
2.10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性准则
2.11静电危害与静电防护准则
第三章 减震、降噪与结构动力学设计准则
3.1冲击载荷与霍普金圣效应
3.2 混响噪声与行波管噪声
3.3 各态遍历的随机振动
3.4 周期性振动
3.5 随机振动的时间与频率特性
3.6 模态试验与动力学设计准则
3.7 空气噪声测量及对人影响评价准则
3.8隔声罩和隔声间噪声控制准则
3.9噪声限值与控制准则
3.10随机振动试验准则
3.11半正弦冲击与冲击响应谱
3.12受冲击载荷与交变动载作用构件的结构柔性与变形协调设计准则
3.13高强度材料动载设计准则
3.14产品减振降噪准则
3.15窄带随机振动准则
3.16复合载荷环境材料匹配准则
3.17载荷环境毛坯匹配准则
3.18减振器与结构阻尼准则
3.19润滑与降噪准则
3.20表面技术与润滑匹配准则
3.21 箱座、支架类零部件材料阻尼准
3.22铸件减震设计准则
3.23锻件、焊接件抗冲击设计准则
3.24力学环境预示与设计应用准则
第四章 结构热设计准则
4.1受热结构影响因素
4.2 热负荷分类设计准则
4.3受热结构失效模式
4.4结构散热与冷却控制
4.5受热结构选材准则
4.6高温结构设计准则
4.7热屏障与承载双重作用设计
4.8热平衡与热电模拟
4.9温度测量和高温试验设备
4.10材料耐热性能分析
4.11结构耐热设计
4.12双层结构散隔热结构准则
4.13影响设计和材料选择的因素
4.14高温合金处理设备准则
4.15热影响区防护设计准则
4.16热结构连接设计准则
4.17不同材料的许用温度限
4.18高温合金热处理
4.19高温合金热处理设备
4.20高温合金热处理准则
4.21多环境作用产品试验顺序准则
第五章 电磁兼容与静电防护设计准则
5.1 基础设施电磁兼容准则
5.2电磁屏蔽准则
5.3导线屏蔽准则
5.4设备屏蔽外壳
5.5电缆屏蔽层接地、搭接准则
5.6电缆走线和电缆的敷设
5.7压力密封于防雨密封
5.8设备面板与连接器密封
5.9接缝分类及导电衬垫的选择
5.10变压器隔离和滤波器准则
5.11特殊屏蔽技术准则
5.12 LISN接地网设计准则
5.13低频电路电磁兼容准则
5.14高频电路电磁兼容准则
5.15 滤波准则
5.16电源特性与电磁兼容设计准则
5.17电磁兼容配电设计准则
5.18波导应用准则
5.19静电放电敏感元器件
5.20静电放电保护材料
5.21静电耗散与抗静电材料
5.22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限值
5.23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测量准则
5.24设备安装与电搭接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