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的演讲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题目,核心是怎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永远不会过时。
政策扭曲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我想首先说三句话:第一,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一般企业到银行借钱,银行首先给企业做信用评估,无非就是看企业的历史数据、财务报表,实在不行看你有没有抵押资产。
如果你到资本市场上融资,门槛可能更高,因为对企业的资质要求、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通常民营企业的特征基本上就是规模小、历时短、不稳定,再加上缺乏数据和抵押资产,所以民营企业融资最大的困难就是获客难、风控难。在金融领域,经常有一个“二八法则”,就是金融机构把最上面的20%客户抓住就有80%的市场份额,而剩下80%的客户是很难处理、很难服务的。
所以,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2005年联合国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号召各国政府想办法来提高或者改善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服务。所以,中国同样存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奇怪。
第二,民营企业融资难在中国更加严重。为什么会更加严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金融扭曲的表现形式可以看成是双轨制。提供金融服务的一个是正规的部门,比如商业银行,一个是非正规的部门,比如说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和我们今天讨论的数字金融、金融科技。
现在假定这两个市场的参与者之间没有本质性的质量差异,如果这两个部门之间没有扭曲,利润水平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这两个市场的利率最后应该是均衡的,也就是说是统一的。如果不是统一的,会导致套利,最后推动两个市场的利率走向统一。但是这个假设在中国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在正规市场,我们的抑制性的金融政策把正规市场的贷款利率给直接人为地压低了,导致了两个结果:需求增长和供给减少。
由图中可以看到,在市场上,忽然出现了一个缺口,有相当一部分的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银行搞齐配额,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借到钱,另外一部分人借不到钱。
一般而言,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的是到正规部门融资,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融到资,肯定存在另外一部分人融不到资。通常情况下,银行会偏好大企业和国有企业,所以把民营企业挤出去了。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民营企业融资难,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在正规部门的政策抑制加剧了这个问题。被挤出去的企业还是需要融资、发展,怎么办?他们被挤到了非正规部门。
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非正规市场的利率进一步提高。所以,中国融资难的问题之所以会变得这么严重,除了一般普遍性的小微企业获客难、风控难的困难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正规部门利率的抑制导致更多的民营企业不能从正规部门获得融资,而且到非正规部门以后,成本会变得非常高。
所以说,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说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融资难的问题。如果能从正规市场融到资,既使是利率上浮其实也不是那么贵。但是从正规市场融不到资,只好到非正规市场,这个时候的融资成本就很高。之所以正规部门的融资难和非正规部门的融资贵合在了一起,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的政策抑制加剧了这个问题。
第三,为什么最近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然进一步恶化了?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但客观地说,这些措施确实都是必要的。什么样的措施?无非是金融交易要监管全覆盖,无非就是要去杠杆。监管全覆盖和去杠杆最后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非正规部门的金融交易萎缩。
2018年上半年,影子银行的交易减少了两万亿。很容易想象,假如银行要收紧信贷,降低杠杆,首先会收紧风险比较高、不稳定性比较大、缺乏抵押资产的客户。所以,监管全覆盖和去杠杆政策最后可能确实对民营企业导致了非常大的打击。但我想特别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这个政策本身是决策部门专门设置了用来打击民营企业的。客观上说,这些措施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实是十分必要的。很可惜的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最后变成了对民营企业融资很大的伤害。
以上三点概括起来就是:一、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二、中国的民营企业融资尤其难,相当一部分问题是政策扭曲导致的;三、当前为防风险出台的一些很好的短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对民营企业造成了很多的伤害。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民营企业确实很焦虑,日子非常难过。民营企业家在央行行长座谈会上说的话,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我有一个银行的牌照,我就会一家一家的去救这些民营企业。
我充分地理解他们焦虑和痛苦的心情,但客观地来说,如果央行给其一个牌照,你拿着牌照一家一家救,作为金融学者我是很担心下一步金融风险的。救民营企业要按照市场规律救,如果违背市场规律,仅从道义上去救,可能会有很多的后遗症。我并不是在批评这个民营企业家,我觉得他的焦虑、抱怨,我们应该充分理解。
近期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出台的一些举措
相信我们政府也充分理解这个问题,从中央到政府都采取了很多的政策,2018年,国务院已经开了4次常务会议,要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体而言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举措。
第一,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定向降准,使更多的流动性流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最近推出了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支持工具,希望能对一些本来资质还不错、短期有流动性困难的企业提供一些融资支持。
第二,财政部和其他几家金融机构一起建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希望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一些政策性的支持。
第三,银保监会宣布新的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三年以后,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比例要占总的新增融资一半以上;力争主要商业银行四季度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比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
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政府确实很焦虑这个事情。民营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为民营企业对于中国的就业、增长、利润、生产率和创新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从政策和决策者意愿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清晰的。
从根本上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四个政策思路
但这些政策是不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个人是有一点疑问的。我认为,这些政策都很重要,在短期内会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更系统地思考这个问题。下面跟大家分享我的四点看法。
第一,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靠市场化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行政手段,让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在现在的体制下,行政性的要求银行贷多少(给民营企业),是能执行的,但所有银行做的都是最好的商业决策吗?不同的银行擅长做的业务也不同,关键看其自身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现在利率不能市场化,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求所有的贷款利率都在基准贷款利率附近,我相信金融机构给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是没有收益的,因为金融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是成本要覆盖风险。
民营企业本身就具有规模小、不确定性大、风险比较高等特征,银行要对它提供金融服务,成本就应该提高。这就要求,双轨制利率要转为市场化利率,利率市场化可以增加正规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人为地把利率压低,反而会减少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也可能会对金融机构下一步造成新的风险。所以我认为,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从市场化的思路入手,让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
第二,为民企提供政策支持的责任应该交给政府,而不应该交给商业金融机构。在市场化利率无法完全实现的情况下,尤其是现在这样由各种因素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有很多本来经营发展就不错的企业,短期内出现了流动性等问题,可以对这样的一些企业提供或短期或长期的政策支持,因为他们对社会稳定很重要,对创新很重要,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很重要。
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需要对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政策性支持,这个责任应该交给政府,至少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承担,而不要把这个责任一股脑地放到商业金融机构的身上,否则,以后这笔账算不清楚。
我觉得前面提到的一些举措都很重要,人民银行、财政部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像是担保基金、融资支持工具、贴息等都可以进一步推广,但责任要由政府承担,而不是强加给金融机构。
第三,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来解决获客难、风控难的问题。解决了上面这两个问题以后,还是没有解决前面所说的世界性难题,其原因无非就是我刚才说的获客难和风控难。那应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但客观上来说,中国的金融行业在这个领域其实也做了很多尝试。
简单来说就是,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有时还需要线下线上结合。比如说线下靠软信息,民营企业因为没有传统商业银行所需要做风控的评估资本因素,比如财务数据、历史数据、抵押资产,但其实,如果银行对于这个企业有充分的了解,软信息就可以为其提供比较好的贷款决策。在江浙一带有很多这样的中小银行,他们基本的要求是,银行的职员对客户要充分了解,而且是全方位的了解,包括财务状况、知识水平、信用状况等,这种全方位的了解,在对其做信用评估时,可能会比财务数据还靠谱。
像是尤努斯的穷人银行模式,大理有一个试点,13个员工在那里辛辛苦苦做一年,精神非常可佳,就是一家一家农户谈,一年下来总共服务了138家农户,虽然从数字上来说有一点遗憾,但是从他们工作的努力和精神上来说是可以的。在他们的试点中,农村妇女完全没有任何可以帮助银行贷款信用的基本材料,但是像是穷人银行或者国内中小银行这样的机构,可以用软信息对他做一个非常好的评判,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贷款产生的不良率都很低。
其次是大数据,大数据和移动终端在我们的网络贷款当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今天不是讨论P2P的问题,我们已经有3家国家发了牌照的网络银行,这三家银行业务开展得都很好。微众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出去一万多亿的贷款,不良率非常低。网商银行在杭州一个办公室一共377个人,一年服务了500万家的小微企业,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从他们的实践来看,通过大数据服务中小微企业,看起来是可以做的。
第四,为民企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未来把上述思路结合在一起,是有可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国企和民企到底能不能公平竞争?即便市场化了以后,即便我们采取了各种政策,民企能不能真正享受和国企一样的平等地位?我个人觉得难度比较大,但至少我们可以向那个方向努力。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很重要,要让民营企业实现公平竞争,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一方面要支持国有企业,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业,而应该大张旗鼓地说,政策要向民营企业倾斜。因为它的起点就低,给其提供一些倾斜、特定的支持才能让民企公平竞争。
但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我个人对于这个方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在短期内仍然会有一些不平等、一些歧视,这或许很难避免,但关键在于,这种不公平、不平等和歧视是否在减少,如果在减少,我觉得未来的发展还是有前途的。全球危机以后,大家都担心“国进民退”的问题,但如果现在回头看,过去十年,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就业、产出、利润、创新和增长当中的比重,都有大幅提高。我觉得这是好的,所以关键不是明天能不能真正实现公平竞争,关键是明天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能不能比今天稍微少一点。
所以我最后的结论是,在帮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个问题时,数字金融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要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需要放弃一些行政性思维,行政性的手段在短期是可用的,但不是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办法。根本性的思路应该是市场化的策略,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和市场化的风险定价。
第二,对于个别企业在特定时期出现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手段给予扶持,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们对增长、稳定都很重要,政府可以做,但是这个责任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个单要由政府来买。
第三,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获客难、风控难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简单来说是,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实际上,最佳的模式可能是线上线下相结合。
第四,监管部门应该积极支持市场化的、服务民营企业的、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具体来说,短期内我们可以在三个方面发力:发牌照、开放征信系统、解决远程开户的问题。
本文为黄益平在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的演讲
作者:黄益平;1994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商学院General Mills国际客座教授。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