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孙吉庸老师(点击查看孙吉庸老师详细介绍) 摘要: 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国情和发展特定条件,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产业升级转型的重大战略时期。其中,
成本管理的战略价值;出现既要了解整个行业的价值链来进行成本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缩减企业成本,又要面临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
创新,或者说要求产销预核分析计量连贯一体化动态随变核值核算,才更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管理会计已具有预期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目的的多种作用。本文就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部分,以及怎样更具有应用操作性的核值核算计量方式,作了全面详尽的分析和探讨研究。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点上,应对一系列有关的细节观点和应用功效性方法预以体现性创新。
比如:企业产销预核算计量导向经常遇到的难题:(1), 企业预计
销售收入很容易,但是,其中,多少实际销售成本利润比值率并不清楚,尤其是遇到总产出量中,既有销售量额又有剩余(
库存)量额时,直接性的计量方法断带;(2),同样,尤其是欲和多个品种比较实际销售成本利润时,不仅总觉得还不能反眏产销成本利润比值率的详细变化情况;而且费用税息成本分配性计量也是个问题,(3),同时,采用完全成本扣除法时并不显示变化中的量额值率,(4),采用变动成本核算法时,显示产销变化中的量额值率不正确;
完全成本法的计量缺陷;(1),它本质上是单一
产品成本的计算,如果对着当期发生的多个产品的成本计算,虽有产出量额阶段的费用分配,但没有实际销售阶段的费用税息成本分配,这样的归集扣减计量,对每单个产品成本的分别计算,具有重复计量性,是错误的;(2),它不能实现多个产品的同步多批次产销成本利润滚动核值核算;时效滞后性强;(3),同样,如果是对着单一产品成本的计算,再用此法计算另一个产品,仍然没有面对和摆脱实际销售阶段的费用税息分配的困境,
变动成本法的计量缺陷;(1),它本质上是试图解决多个产品成本计算的,但没有解决好固定成本的性质功效归属,即使是产出量额阶段的固定成本有了分配,但没有实际销售阶段的费用税息固定成本分配,这样的归集扣减计量,对每单个产品成本的分别计算,具有重复计量性,是错误的;(2),它所能表述实现多个产品的同步多批次产销成本利润核算;时效滞后性强;而且因没有实际销售阶段的费用税息分配,计量严重错误;(3),同样,如果是对着单一产品成本的计算,再用此法计算另一个产品,然后再累加计量,仍然没有面对和摆脱实际销售阶段的费用税息分配的困境,
产销本利值率指(值)标计量公式大概念;该法是以单位综合本利值率为科学依据的组合体,配以新研多组公式的多步型计量法;单位综合产销本利值率,含指单位变动产销成本值率和单位产销固定成本值率,这两大类成本功能为依托的单位综合成本利润值率;涵盖并升级补充完善了传统单位边际成本值和单位边际利润值的不足,以及完全成本法中倒逼产销费税成本量价计量不细的新研产物,同时,有效避免了它们的片面计量失值性,该法能更好地将多个品种产出量和销售量及额中,总分性整合不同成本利润值率及性值态,在价格变化或不变的多种情况下,在不同品种的相同或不同的产出量或销售量及额中,详细计量出变化中不同成本值和利润值情况;该法的计量公式性指(值)标按不同计量功能导向,分参照借鉴式和应用变化实际核算计量式,这两大体系的多组多步计量方式简约计算;第一组:(1),总产出量及总投入产出成本:暂不含本利值;(2),单价(或指计价)(分工业增加值价和商业定价两大类)(它本身已含有可计量的单位准售出收入毛利率标准和增加值率标准),已含产出本利值特性;(3),升级和补充传统也即边际成本值的单价特性,并行介入单位固定成本值的单价特性,同时;标出总产出成本;得出单位综合利润值;(4),单位综合利润;再结合实际销量得出毛利;第二组:(1),产销量本利值成本差额;(2),单价(或指计价)(它本身已含有可计量的总应有销售收入毛利率标准和增加值率标准);已含产销本利值特性;结合完全成本法对总产销成本和剩余量成本进行总费用税费成本对应分配;得出单位综合利润值;(注:本文中凡是有把“产销”字样的,均具有总分综合新概念特性,即分别指产出量额和销售量额,也指它俩的一体化计量性)
计算公式应用流程:(1),一大类为引导参考型公式,主要用于比较性运用;如产值/成本×100%; (2),另一大类为借用变通型公式,主要用于
沟通核算实绩;如;单位综合毛利率:(3),再有一大类为关联核值型公式,主要用于沟通核算核值实绩;如总分产销本利率;4,还有一大类为运作推导型公式,主要用于过渡性运用;
关键词:成本性(值)态;指(值)标计量公式;费用税息成本分配;单位综合产销本利值率 一 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值及率的战略意义 现行财会本位化成本计量观,并没有详细连贯检测产销两个阶段单位成本中,各含项使总成本利润升降增减变化情况,只是以利润表和其它报表归集统计计量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并不等于直接计量利润视角的成本核值观。有时,它指向产出成本计量的作法,将利润视为有一定规律性固定比例的产物,不再深入对应考虑所有显性和潜在的关联成本,在影响利润升降增减变化情况,即诸多相关项对单位产销值成本和利润产生反馈性反面负值影响。
现行财会计量实践中,多数企业或公司对成本有相关影响的销售及管理费用,都作了归集计入成本的统计,但是,单位成本的性质都没改变,仍停留在产出值和会计期间归集核算阶段。但是,事情到此为止就一了百了了吗?并不是。归集后的总成本,并不等同于核值后的单位综合销售成本,它虽然可以是某一阶段或较长时期成本利润列项变化的晴雨表,但是,看不出全项量值化细节变化,因为,没有特定视角的专项显示变化细节过程和对应项之间的变化情况。同时,它的时效性存有问题,且不能获取诸多更有用信息,尤其是潜在隐性经营信息的快速变化。从量决定额到从值率决定变化量额,从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到单位综合产销本利率的变迁;没有起到即时鉴别测定总成本利润变化信息的杠杆尖兵作用;
比如,这里并不单纯分别指单位产出成本和单位销售成本,也不是它们的简单加总,因为,它们一方面分别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项计量结果,但却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联系性,但又不能分别单独承担或替代包办另一个项计量结果,即不能单一地涵盖全部产销费用分配后的总成本特征,也不具有可对称对应显示利润价值面的特性。一种情况是传统“本量利”性质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反映下的收益水平,没有更纵深关注单位产出成本和单位销售成本和总成本及利润,是什么样的相应价值成本关系,不知道应当怎样调节成本平衡和比值关系,只知道控制成本。另一种情况是,不同单位产销成本值背后的不同资产项,都有不同的边际附加经济特性值,待发掘以提升利润值和对应待提升成本值,这和“本量利”每百元单位销售收入中的净利润率,是本质不同的概念。因为,它极大可能是通过外力助推型营促销费用增长下的大销量。故此费用成本也在同步增长,但利润比值却在下降,这又不是传统边际贡献额和毛益率意义下的利润增长所能包办的。
二 科学“本量值、值量利”产销成本收益经济分析 传统“本量利”观念及计量工具,具有低值性,耗本性。量,原指业务量,它可以含指产出量和销售量,这都可以统称为业务。又可以不是两种混合名称所专指内容,而专指其中的某一种情况,即便是销售量,也是传统规模经济的销售增长率性的“本量利”。但是,在销售量、收入额、增长率、利润值之间,并不总是呈正比增长的,更多的是它们的投资及成本同步增加,因而,冲淡甚至降低或是反超了销量额值和利润收益值,传统固定成本观,是以产出量额定性的,它是可以不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而变动成本,则指随业务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而“本量利”中边际贡献额和率的计量,仅是对应着产出量意义的增减变化成本,并没有考虑和以量值化的方式,计量多种不同类别价值特性要素的综合本利比值,因而,这样的“本”,仅计量了某种增减销量意义的边际价值,是一种较为低度性的增值;当产销量不断增加,同时,销售量与收入额值不成比例时,反而成了增大性损耗成本,使得收益值降低。在科学“本量值、值量利” 成本收益经济分析中,引入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销售量额中;单位综合成本计量核值核算最准确(注:这里不指传统概念的销售成本,也不分别专指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也不是单位市值的价格性;而是指以总分量性单位综合成本,在销售量额中所占的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因为,在科学“本量值、值量利”成本收益经济分析中,创值批量经济,有极大的可能是在多种不同类别资产价值边际特性要素参与下,包括物态资产变动成本的边际品质特性参与下,销售量额中所占的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可以因不随销售量的增长而降低,同时以边际品质特性增值而降低,即变动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加,可因多种边际稀缺品质特性升值收益而下降成本。
单位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能同时态同步调计量吗?回答是完全能的!现行固定和变动成本观中,有一种平均成本观念,是一个极易误导人的糊涂经济学观念,这源于低值成本均摊理念。同时,变动成本被视为随量增加的成本,而固定成本视为是不随产出量变化的,这仅有一面性,实际上,它们都是总成本中的不同分项量,又都有相对可变量的相关协同协异的价值属性,其中,固定成本,甚至变动成本,都在随着产销售量的增加而相对减少,它俩能在一块计量吗?能的。
比如,对管理会计中的某些具有指向性的概念,有必要予以全面而深刻的反思;比如:对现行成本性态问题的误读性,成本性态,它的确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在传统成本领先战略的片面指引下,极容易走向就成本性态而性态,反被其盲目的所谓低成本优势所困扰,更加狭隘地就控制成本而控制成本,丧失应有的价值目标!现行成本性态,实际上就是将成本按其同业务量的相互关系,有时会从成本特征层面,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类会有益处。但又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成本性态也出现了战略性多元化转变;出现了成本性(值)态;研究现行成本性态,主要是处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成本控制需要;这方面有一定的实际必要性,但是,也应顾及到成本投资获益的价值对应增高创值性;二是计划编制工作的需要。;这方面也有一定的实际必要性,但是,也应顾及到计划编制工作的动态适值性,不应让成本性态牵着鼻子走;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有时会从务实层面,有助于企业从数量上具体掌握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但并不都是这样,也应顾及到产销量额的动态适值性,有时会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实现最优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但是,在企业处于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各类生产经营或经济信息,再仅依据所对应的现行成本性态思考新事物,有时不仅不能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不仅不能实现最优管理、反而提供对经济效益无助甚至有害的资料。
三 现行目标利润额计量的尴尬性:理想化但有误导的预测 目标利润计量法,经受不住实际销售在只有一部分量额情况下,还有剩余成本的反诘性推敲,实际销售成本利润怎么算;是回到完全成本法中计算吗;不行,这两种计量方式目前无法兼容;而且完全成本法只会按项扣减,有的关键项会推给下一个会计期,有可能越积越多是另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是典型的洋忽悠!也得不出理想的结果;或许你会说,目标利润是一种
预算计量法,其中,销售收入是个富于极强伸缩适应变化的量额,但问题也就发生在这里;正是因为只看销售阶段的量额,也太自由散漫无对应约束鉴别标准了,即大小多少都由一个销售收入说了算,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问题的焦点在于,它再怎么样,也必定是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出总量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不可能凭空出现个任意型的销售收入量值,这不就好办了,实际上,任何销售收入中,就都会包括性出现实际销售额和剩余量(额)的待计量核值内涵;
例如:某企业生产销售单一产品,计划年度销售量数据为100000件,单价为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为200000元;要求计算出目标利润额;计算结果如下:预计的目标利润=(30-20)×100000-200000=80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20×(1+10%)=22(元);利润=(30-22)×100000-200000=600000(元);问题是:如果没销完100000件,即包括已销售的和没销出剩余的怎么算;目前没有精准计量方法。有的数学数据分析方法,不仅繁琐而且也未必准确;
如果按照变动成本法或完全成本扣除法计量,那么请问:怎样预测或核算实际销售收入成本和利润;尤其是同时涉及并计量多个品种时怎么办?尤其是同时涉及销售费用税息怎么办?注意是同时整合性划分型核值核算;不是指的已有数据归集性扣减;这谁都会;因为,实际销售收入成本和利润中;毫无疑问还同时应附加费用税息成本计量,这个还能用只针对一个品种的归集性扣减法完成吗,显然已经不能!
CVP 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一种分析方法。CVP 分析,全称为:成本- 业务量- 利润分析,是研究企业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它是建立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示,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CVP 分析是管理会计中一项重要分析法,其对于正确进行决策分析和有效控制等方面,虽具有一定用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盈亏临界点;(2)规划目标利润,编制利润预算;(3 )预测保证目标利润实现所需要的目标销售量和目标销售额;(4 )为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做出最优选择;(5 )通过对利润的敏感分析,估量售价、销售量和成本水平的变动对目标的影响,并可据以进一步控制目标成本;(6)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面。但是,它有着根本性缺陷;比如:
现行财会计量公式;预计利润为:利润=单价×销售量(收入)-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总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1),销售量=固定成本十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2),单位变动成本=单价-固定成本十利润/销售量;(3),单价=固定成本十利润/销售量十单位变动成本;(4),固定成本=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利润;或曾经有过的计量公式:利润=单价×销售量(收入)-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总变动成本) -单位固定成本×销售量(总固定成本);
四 边际成本和边际贡献损益分析方式的缺陷 多个产品无法同时进行核值性产销本利性整合核算,即使是硬性放在一起核算,也因其片面扭曲性而得出笼统错误的计量结果;比如;实际销售收入阶段的本利及附属费用税息就没有解决分配划分问题!尽管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贡献)损益分析计量方式,进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从根本上讲,它们仍然不能进行随变核算的即时性计量,因而,决定了这两种方式的片面性、滞后性和不准确性。它的第一种计量方式是,所谓的计量边际成本和边际贡献损益方程式。首先,边际成本量只是个单纯的变动成本量,此时的固定成本,并没有和它同时态同步调进入总成本的分量计算,尽管它是以第二种方式,也即最后归集加减扣除固定成本的利润表形式,得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它的同时态同步调随变即时适用性几乎没有,而且,在第一种损益方程式中,一些推演算计量公式,就科学值性而言,也存有很大问题。因而,它顶多只能算是个推独轮车式的成本利润计量公式,同样,这样的边际利润计算,仅只能代表变动成本基点上的利润,是个片面的利润,无法代表毛利和净利,也不是成本总价利润的全部。这样一个不全面的计量损益方程式,无法独立进入全面核值核算计量阵列。尽管人们对它的利润成本性态,有了一定进步意义的分类,如它被区分为制造(生产)边际贡献、产品边际贡献(总营业边际贡献),但实际上,它还少了一类,即服务业项类边际贡献,不过请注意,这不是它的重要点。
它的核心谬误在于:损益分析: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收入-产品变动的成本=制造边际贡献;制造边际贡献-销售和管理变动成本=产品边际贡献(注:,边际贡献不加定语,指产品边际贡献)这算什么?至此仍不见固定成本!这种边际贡献,难道不是一种独眼龙式片面计算利润的洋忽悠性虚值贡献?
更加荒谬的损益分析公式: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100%=单位边际贡献×销量÷单价×销量×100%=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注:它很显然在套用毛利率和净利率及单位成本定价毛利润等公式的计算方法)
问题是:在固定成本压根就没有参与过程计量的情况下,这样的边际利润率,仅只是沿着变动成本这一单独成本分支的利润额及率,不存在漏洞才怪!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情况,毛利率和净利率的计量公式本质,是在一并扣除掉了变动和固定及费用及成本之后,得出毛利和净利计量公式的结果。仅凭边际贡献额,就能套用这样的公式吗?不能。同样。单位成本定价毛利率,也是这种情况,没有固定成本的同时态同步调参与。不正确显而易见。
那种最后才以:总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固定成本;总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计量的方式。试图与前一个阶段单独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贡献的计量方式一致,又错了,因为,两种计量方法性质不同。最后以归集加减扣除计量方式,已经做了试图掩盖变动成本和利润计算中的缺陷。因为,变动成本计量下的边际利润计量得出的利润结果,它和成本定价利润值的利润结果和实际销售中的成本利润结果及率,到目前为止都不能准值沟通,也反映不出精值变化,所反映的只是有限片面值的错误变化。因为,这类计量公式中,涉及扣除法和百分比计算本质。原因在于,原本并不在于单纯的计量等比析出值,还在于比较项和被比项值,也即除项和被除项,还要有一系列包含细项值。是否科学全面具有比值依据性的问题。
传统边际成本观,也即现行边际成本计量法,偏重于某些局部性的生产效率意义的边际变动成本,主要对其所涉产出量的增减收益性有用。而实际上,它关注的总成本值的变化,并未进展到对应的财会本利率性的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利润这个层次,它以为只要参考成本定价的利润率或有单位边际利润就够了,其实这是个重大漏洞。因为,单位综合利润是在销售收入中扣除相应单位变动及单位固定成本后,才是科学合理的综合实际利润,而单位边际利润独自能代办吗,不能!它目前只能把总固定成本,在总毛利额中集中扣除来计量。同时,成本定价毛利率,只是个参照性很强的待销售量验证的前期利润指标,这其中,变量很大的成本值,在决定着利润率的高低。因而,在产出阶段就预求显示其成本增量减值的收益率性评估,本身并不明智,也不正确。又因为,同样计量观中传统“利润=成本-收入”计量方式,既简单又粗糙失实。不能有效反映实际销售收入中,成本高低值所影响的利润升降情况。因为,利润在实际销售收入量增减的情况下,仍按现定本利率不变吗?不是的。同时,还受到了边际成本所涉总成本高值低的影响,同样,这难道仅只是成本定价利润率就能以想象中的不变性代办吗?显然不能。
很显然,传统也即现行边际利润或称为边际毛益的观念与边际成本,实质上是内在脱节的,即使是有免强的联系也是偏瘫步态型的。其中,单位产品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来说明单位产品的边际贡献并不全面完整,缺少均衡参与中的单位固定成本。另外,全部产品边际贡献=全部产品的销售收入-全部产品的变动成本,也缺少全部产品的固定成本,用单纯的单位产品边际贡献代表不了产品的单位综合利润。
Δ案例类型分析:
△单位变动成本(边际)利润及变价变量变率变化计量表: 表 C (注:此表前置是为了比较)
单位:万元;
产品 |
原不正确 的毛利率 |
原正确 的毛利率 |
原现有单位边际收益销售量额 |
销售量 (辆) |
原总 (边际) 利润额 |
现相 同的目 标 毛利 率 |
现在变化 的毛利率 |
销售 量(辆) |
现单(目标) 利润额 |
现总(边际) 利润额 |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
A |
5% |
55% |
200-90=110 |
10 |
1100 |
10% |
110÷200=55% |
10 |
110 |
1100 |
200-90=110 |
B |
10% |
63% |
240-90=150 |
30 |
4500 |
10% |
110÷200=55% |
30 |
110 |
4500 |
200-90=110 |
C |
15% |
67% |
280-95=185 |
15 |
2775 |
10% |
105÷200=52.5% |
15 |
105 |
1575 |
200-95=105 |
D |
20% |
33% |
150-100=50 |
13 |
650 |
10% |
100÷200=50% |
13 |
100 |
1300 |
200-100=100 |
合计 |
原总边际利润额—总固定成本费用=9025-200=7025万元 |
合计 |
现总边际利润额—总固定成本费用=8475-2000=6475万元 |
△原毛利率计算及变式公式:单位毛利率=单位毛利÷单位收入(或单价×单量)×100%;
=150÷200=100%=63%;
或单位毛利=单位毛利率×单位收入(或单价×单量);单位收入=单价×单量;
误计量公式:销售毛利润率=销售产品的毛利/当期实现的销售收入×100%;
表 A1 单位变价及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边际利润协变计量表: 单位:万元;
产品 |
不正确 的毛利率 |
正确的 毛利率 |
单价 |
单位变动成本 |
单位(边际)利润 |
A |
5% |
10% |
100 |
90 |
10 |
B |
10% |
16.6% |
108 |
90 |
18 |
C |
20% |
23.3% |
124 |
95 |
29 |
D |
25% |
33% |
150 |
100 |
50 |
表 A2 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边际利润不同销量变率表: 单位:万元;
产品 |
不正确 的毛利率 |
正确的 毛利率 |
单位边际收益销售量 (单价—变动成本) |
台 |
边际贡献 |
A |
10% |
55% |
100-45=55 |
20 |
1100 |
B |
20% |
63% |
108-40=68 |
10 |
680 |
C |
30% |
67.7% |
124-40=84 |
5 |
420 |
D |
50% |
74% |
150-40=110 |
3 |
330 |
合计 |
总边际效益-总固定成本费用=2530-1600=1030万元 |
比如:某特种机床公司的总固定成本费用是1600万元,如果不盲目采用分摊成本的低值成本法,而是分别考查边际利润,边际利润大的,而边际成本又不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均为高盈利利润率。
表 B1 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利润的变价变率计量表: 单位:万元
产品 |
不正确 的毛利率 |
正确的 毛利率 |
售价(万元) |
单位变动成本 |
单位边际利润 |
A |
5% |
55% |
200 |
90 |
110 |
B |
10% |
63% |
240 |
90 |
150 |
C |
15% |
67.7% |
280 |
95 |
185 |
D |
20% |
33% |
150 |
100 |
50 |
表 B2 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边际利润换算计量表: 单位:万元;
产品 |
不正确 的毛利率 |
正确的 毛利率 |
售价 (万元) |
单位边际收益销售量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
销售量 (辆) |
总(边际)利润额 |
A |
5% |
55% |
200 |
200-90=110 |
10 |
1100 |
B |
10% |
63% |
240 |
240-90=150 |
30 |
4500 |
C |
15% |
66% |
280 |
280-95=185 |
15 |
2775 |
D |
20% |
30% |
150 |
150-100=50 |
13 |
656 |
合计 |
总(边际)利润额-总固定成本费用=9025-2000=7025 万元 |
比如:某小型飞机经销公司的总固定成本费用是2000万元,如果A、B、C、D四个产品的(边际)利润额总和超过2000万元,超过部分即是不同毛利率下的各(边际)利润额。
表:D单位及总分变动成本费用变量值表: 单位:万元;
Δ企业名称:Δ总变动成本费额:3500万元; Δ总产销量:68辆; Δ总变动成本:3500万元;Δ单位变动成本:3500÷68=51.5万元(每辆); Δ总收入:13600万元; 单价:200万元;
产品 |
产销量(辆) |
正确的单位及分量成本额 |
产品 |
产销量(辆) |
不正确的单位及分量成本额 |
A |
10 |
51.5×10=515万元 |
A |
10 |
3500÷10=350万元 |
B |
30 |
51.5×30=1545万元 |
B |
30 |
3500÷30=116.7万元 |
C |
15 |
51.5×15=772.5万元 |
C |
15 |
3500÷15=233.3万元 |
D |
13 |
51.5×13=669.5万元 |
D |
13 |
3500÷13=269.2万元 |
注释:分量意义的单位成本额,即单方面地不通过总量额计量的虽不正确,但是,以分量形式来分摊总成本的单位成本,却另有参考价值,不应与以量额划分的单位成本混淆。
表E 单位及总分固定成本费用变量额值表: 单位:万元
Δ企业名称:Δ单位固定成本:2000÷68=29.4万元(每辆); Δ总产销量:68辆;
Δ总收入:13600万元; 单价:200万元; Δ总固定成本费用额:2000万元;
产品 |
产销量(辆) |
正确的单位及分量成本额 |
产品 |
产销量(辆) |
不正确的单位及分量成本额 |
A |
10 |
29.4×10=294万元 |
A |
10 |
2000÷10=200万元(每辆) |
B |
30 |
29.4×30=882万元 |
B |
30 |
2000÷30=67.7万元(每辆) |
C |
15 |
29.4×15=441万元 |
C |
15 |
2000÷15=133.4万元(每辆) |
D |
13 |
29.4×13=382.2万元 |
D |
13 |
2000÷13=154.8万元(每辆) |
注释:(1)总分结合协调的单位及分量成本额:指按时量批次额值法,进行的总固定费用成本对应总产销量的相对量值额,不是指无对应量参与下的额与额计量;(2)总量额意义下的单位成本量额以及协调一致的分量额才正确;(3)分量意义的单位成本额,即单方面不通过总量计算的不正确(4)分量加总就是总量,分量额的分别计量不为重复计量。
表F 单位及总分量额值率变化计量表; 单位:万元
Δ计量方式及注意事项:(1)产出量以实际发生数量为准,不以预算计划量为准;(2)不同定价总收入与不同分量总收入缺一不可;(3)产生量与实际销售量联系计量缺一不可,差额量另有计量方法;(4)④-⑧=⑩ ③×⑩=⑪ ②用毛利率公式计算得出;(5)混合半变动成本,如电费、电话费、燃料、动力、维护和维修费、检验人员工资,整车运输费、客服费、公关服务费等可计入变动成本中;(6)迟延成本:如水费、违约金、罚金、加班费、累计件工资等可计入固定成本。(7)根据《搞通财务出利润》史永翔编著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表 J 有问题的计量方式表: 单位:万元
产品 |
产销量 |
单价 |
不同定价总收入 |
不同分量总收入(空缺) |
单位综合成本 |
总成本 |
毛利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A |
10 |
200 |
200×68=13600万元 |
|
51.5×10=515+294 |
809 |
12791 |
B |
30 |
240 |
240×68=16320万元 |
|
51.5×30=1545+882 |
2427 |
13893 |
C |
15 |
280 |
280×68=19040万元 |
|
51.5×15=7725+441 |
1213.5 |
17826.5 |
D |
13 |
150 |
150×68=10200万元 |
|
515.5×13=669.5+382.2 |
1051.7 |
9148.3 |
错误注释:(1)只计算出不同定价总收入,不计算分量总成本;(2)用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得出毛利,绕过分量收入;(3)过于简单的单位综合成本算式。
Δ引导性举例:
从成本分摊到纳入成本百分比值率:得出单位综合成本。单位综合成本的变化,牵连总成本,总利润和相关费用成本的变化。
案例分析:某企业生产1000件服装,单位成本70元,售价100元/件,共计收入100000元,但是,费用成本加总计8956元。求如下实用类型数值:如(A)总产出成本为70000元,利润为30000元;(B)成本率为70%,利润率为30%;(C)费用成本率为8.9%;(D)产出成本率和费用成本率合计为78.9%;(E)利润率则降为21.1%。
分析:(A)总产出成本70000元÷共计收入100000元=利润率为30%;(B)费用成本总计为8956元÷共计收入100000元=费用成本率为8.9%。(C)变分摊成本为综合成本=产出成本率为70%+费用成本率为8.9%=综合成本率为78.9%。(D)综合成本率增加=利润率为30%下降-费用成本率为8.9%=销售利润率为21.1%。(E)单位综合销售成本为:总产出成本+费用成本除以共计收入=78.9元/件。
传统销售成本指:(注:曾经有过的计量情况是,不变的产出单位成本(如10元人民币)乘以销售量(如单位300件);故等于(300×10)=3000元);(注:此法倡导的计量情况是,在单位产销量额成本和总成本中,应还有营业促销费用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费用等的单位综合成本费用。)
Δ革命性创新案例:
一样的固定成本,不一样的产出服务出品。相对地使各使用时段分摊固定成本后的不同单位本利值;
对应占值反差升降型单位成本值特征:指成本收益中的不同利润特性,因经营量与值的各种相对分摊固定成本差别,而呈现的有升降的单位综合成本的利润特性。
请留意这里已经成功分离出了相关对应单位固定成本;而不再是使用归集扣减总固定成本的计量方式;
19台 未使用的高峰期资源 76台 需要的服务器数量 |
注:某金融服务公司工作高低峰时段电脑使用成本收益情况。 |
4段:6小时法 |
上午12点 上午9点 下午5点 下午12点 图1
一台服务器的成本,包括软硬件和维护费,是38000美元/年(3168美元/月)。每小时处理五千万条指令,服务器不用休息,因此,可以每月工作22天,每天24小时,每月的总计工作时间是528小时。
但是,上述几种不同重要时段计算两个不同的单位成本。非高峰时期的计算比较简单,只有19台服务器处于繁忙状态,每台服务器的运营成本是6美元/小时(3168美元除以528小时),或者每处理百万条指令0.12美元(6美元除以50百万条指令)。
对于高峰时期,即服务器白天工作8小时的成本,为76台服务器乘以每小时6美元,再乘以8小时,但是,除此之外,高峰时期的运行成本还包括57台闲置服务器(76减19),16小时的成本(也是6美元/小时);非高峰时段的运营成本要贵很多,因为,即使这些服务器只有1/3的时间在工作,但是,仍要承担所需的全部及运营成本费用,高峰时期服务器供应成本的完整计算方式如下。
[76×8小时+(76-19)×16小时]×6美元(总成本)
高峰时成本率=
(76台服×8小时×50百万条指令/小时)(总销售额)
=0.3美元/百万条指令;
案例分析:
(A)每月3168美元除以22天=144元/每天;(B)成本率对应不同台数成本值:如19台×6美元=114美元/小时;57台×6美元=342美元/小时;76台×6美元=450元/小时;(C)经过分别换算得出:144元×24小时=6美元/小时;144元×16小时9美小时;144÷8=18美元/小时;(D)成本比率分别为:按每6美元除以50百万条指令=0.12美元/百万条指令标准计算得出每9美元除以50百万条指令=0.18美元/百万条指令;每18元除以50百万条指令=0.36美元/百万条指令。核实性练习题: 不同的成本率对应不同成本值;
五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和单位综合产销本利法的根本区别 目前,国际上流行使用的完全成本法有如下优点:(1)它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品种或就某一批次单品种,进行预核算性完整计量产销收入中的各类成本和利润;(2)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多个品种或不同产销批次单品种作各类一般比较;但是,所引发的如下问题即爆露了不少缺点:(1)它所显示的内涵,实际产销量额和剩余量额之间,只是单纯的成本数,并没有涉及产销本利值或利润的分别及总括性量额值率的计量变化情况,有些企业或某一批次产品品种,如果出现盈利小于成本的情况下(比如:剩余量额大于实际产销量额情况下)多品种的比较就会出现比值的要求,即原来的比较方法,因比较的内容缺项,而显得说服力不足,会出现需要实际产出量额和实际销售量额之间,从单纯的成本数比较到产销值本利比值的比较;(2)从而也引发了实际产销量额和剩余量额之间,只是单纯成本量和数的计量不足,没有作不同量额值率变化的探索,从而回避掩盖了可能急需应变的内容。即作为很重要引桥过渡的内容,实际产销量额和剩余量额之间,实际上本利率的值是相关变化的,这在某一批次单品种中,甚或多品种出现剩余量额大于实际产销量额情况下,或即产销量额并没有收回该批次总成本情况下,完全成本法就会显得对有些内容有局限性;(3)在某一批次单品种或和多品种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实际情况,即使是同一标价,即使是同样产出量,也会因为不同的销售量。而出现不同的剩余量,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即销售量额的多少和剩余量额的多少,有不同的本利值率,完全成本法并不清楚,边际成本法也并不全面,而实际上,多品种的比较,已经急需比值比较;尤其需要不同标价,不同产出量,不同产销成本费用,,不同销售量,不同剩余量,之间的不同量额值率,从而作出适当的产出量计划,应变性销售量和剩余量额之间的调节,(4)另外,完全成本法无法提供有关计量全要素生产利用值率的财会内容;而这方面现在已经很重
要了。(5),多个产品无法同时进行核值性产销本利性整合核算,只能是一种产品的简单核算!即使是同一品种同批次产量中,计价一样,即使是不包括不同的
采购价格升降变化,即使是不包括人工费用等生产制造成本升降变化,不同销量中怎样的成本利润量额值率变化的,至今不明;更何况其它;(6),即使是同一品种同批次购入量中又再产销的,计价一样,即使是不包括不同的采购价格升降变化,即使是不包括人工费用等销售成本升降变化,不同销量中怎样的成本利润量额值率变化的,至今不明;更何况其它;(7),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主要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确认,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被确认为存货成本,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被确认为期间费用。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提到的任何一种计量法,都不能单独完成任务。成本定价利润法,现在只能按现行财会利润表,或是管理型损益表中,进行加减归集计算后,核算一个会计计量周期的总毛利及率的结果;适用性单一,可变通性差;一旦进入到了分阶段即时计量实际销售量额情况而改变本利率时,无法正确全面完整使用;而边际成本利润值及率计量法,在缺少单位固定成本伴随过程核实的情况下,只是最后单方面以单位边际(变动)成本值,得出的单位边际利润值,将固定成本加总扣除的计量方式,很显然其中的单位本利值不全面,也不清楚它们在价格变化及产销量变化情况下,所产生的本利值及率的变化如何,是怎样的计量关联关系。因为,其中,边际利润值的升降情况,虽可以暂时表明所单独对应的边际成本值的增减情况,但它就是或能代表此时此种量价情形的综合成本,以及利润值及率的实际变化吗?显然不是也不能。它俩所影响的成本定价毛利率及值,压根就不正确。
表 1 A公司有关资料
单位:元
基础资料 |
成本资料 |
项目 |
数量 |
项目 |
金额/元 |
明细项目 |
金额 |
本年产量/件 |
2000 |
直接材料 |
140000 |
— |
|
期初产量/件 |
0 |
直接人工 |
80000 |
— |
|
期末存货/件 |
200 |
制造费用 |
80000 |
变动费用 |
20000 |
60000 |
本年销售量/件 |
1800 |
摊销费用 |
30000 |
固定费用 |
10000 |
20000 |
销售单价/元 |
200 |
管理费用 |
10000 |
|
1000 |
|
9000 |
表 2 A公司产品成本有关资料
单位:元
成本项目 |
变动成本法 |
完全成本法 |
总成本 |
单位成本 |
总成本 |
单位成本 |
直接材料 |
140000 |
70 |
140000 |
70 |
直接人工 |
80000 |
40 |
80000 |
40 |
变动制造费用 |
20000 |
10 |
20000 |
10 |
变动生产成本 |
240000 |
120 |
240000 |
— |
固定制造费用 |
— |
— |
60000 |
30 |
全部生产成本 |
— |
— |
300000 |
150 |
注:按照变动成本法计算:A公司单位产品成本为120元,比完全成本法少了30元,这是因为变动成本法没有吸收固定制造费用所致。本例中,固定制造费用为60000元,分摊到本期量产,则每件产品少负责固定成本60000÷2000=30元;
例:甲企业生产40件产品,耗用直接材料200元,直接人工240元,变动制造费用160元,固定制造费用80元,企业产品售价200元/件,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6元/件,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100元/月
表 3 利润计算表(完全成本法)
项目 |
金额(元) |
销售收入(100元/件×36件) |
3600 |
减:销售成本(17元/件×36件) |
612 |
毛利 |
2988 |
减:销售及管理费用(6元/件×36件+200元) |
416 |
利润 |
2572 |
注:因此法中固定成本不计入产品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在发生时转为费用,抵减收入,因而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的差额不能再称为毛利,而算为边际贡献。资料来源:《最新管理会计学》蒋占华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1;
(一) 对完全成本法的优势与不足的全面解读:
(1)该法用逆向倒比方式较为实用性地解决了,从销售收入到体现性包括生产总成本和单位完全成本再到单位完全销售费用成本的三联步骤的一体化计算核值。但也隐含重大不足;首先,无法同时进行多个产品核值性产销本利性整合比较核值核算,只能是一种产品的简单核算!其中,关键的第一步骤为销售收入的计量,计算公式为:单价乘以总件数得出总收入;即(100元/件×36件)=3600(元)(注;其实,这里已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它并不是原应有的总收入,因为,少售出了4件。原应有的总收入为(100元/件×4件)=4000(元);这就会连带地使销售成本和毛利,以及单位完全成本发生同步相关变化,不过这一步计量还不是最关键的,但它似乎不应当给人一种它很能应变的印象,因为,这4件作为存货成本被减去了,但是,又没有标明它们在本期的成本应是多少,而推到了下一期;即本期少算了400元收人,其中,成本为68元;它的成本应当也确实是:总成本÷件数=单位完全成本;即680÷40=17元/件;或也即:件数×单位完全成本=总成本;
元/件;问题是在在100元/件销售量价和17元/件产出量价之间,仍不明晰产销成本利润率; 在到后边的费用税费成本额累加成本造成的本利变化,也处于糊涂状态; 问题之二是表3 利润计算表(完全成本法)标出的销售价格为100元/件;但资料中提供的是:“企业产品售价200元/件”,似有误;应为100元/件;
另外。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100元/月;正确的应为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各”100元/月;(2)关键要害的一步在于销售成本的计量:这里请务必弄明白的是它是按“全” 销售收入中的“全” 销售成本来进行技巧换算后扣除的;即销售成本(17元/件×36件)这似乎无懈可击,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即一旦销售收入中的销量不全时,即有了要求对其剩余量的计算,这就是目前完全成本法的软肋。它暂时没法将这4件的剩余成本核值核算,所以只有以存货延长会计期的方式掩盖着;换句话说,就算等到以后销售出再计算也正确;但是,只怕这样一种情况的发生;即当销售量额不能保全总成本完全收回时,这个临界线的存货量额,就会逆转总成本对应的单位完全成本价;因此,它并不在利润计算表中,以专项计量形式列出终归是个不足;因为,它终归是总成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3)有关销售及管理费用的计量,有较为正确的一面,但也有一定的不足;即仅对应着实际销售量计算,而不和剩余量一并计算其相应总分成本量的划分分配,有其不足性;这当然也牵扯到后续的税费划分对应分配计量的问题;(注:因而,销售及管理费用项总成本和剩余量成本,对上既可以单列,对下也可以与销售及管理费用项总成本合并;或者分别立项计量值率,这样好像太琐碎。但也值得;其实,它们的实质也属于广义的剩余成本;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就是当总费用对着多产品时,会有一个总费用划分分配问题;)(4)但是,目前该法的销售及管理费用项;即使是对着单一品种计量,如果按该法只对着总产销成本计量,也有片面性,即在缺少总产销成本中,如果在有剩余量成本的情况下,这类成本性(值)态的份额费用项参不参与划分分配,这个计算表回避了这类问题,它所设定的是产出量额与销出量额完整一致的,但大量的企业产销实践真的都是这样吗,压根就不是这样的实情,所以这样完美的计量,不仅即为不全,这样也并不正确;比如:销售及管理费用(6元/件×36件+200元);是在少了4件情况下的6元/件的计量结果;即单位费用成本=总费用成本÷实际销售件数;经换算即6元/件=216÷36件;其实如果从值率联贯计量层面看,它应当是经换算即5元/件=216÷40件;即单位费用成本=总费用成本÷总应销售件数;这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作为财务参考比值数据不准确;更无从谈起一系列值率全连贯升级了;(5)与此同时它还影响到净利润前的有关各种税费的分配问题;
表4 利润计算表(变动成本法)
项目 |
金额(元) |
销售收入(100元/件×36件) |
3600 |
减:销售成本(15元/件×36件) |
540 |
边际贡献(制造) |
3060 |
减:期间成本 其中: |
|
固定制造费用 |
80 |
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6元/件×36件) |
216 |
固定销售与管理费用 |
200 |
利润 |
2564 |
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利润相差8(2572-2564)元;
其原因是:由于本期销售量小于产量,期末存货增加了4件。在采用完全成本法时4件存货的成本包含于8元本期发生的固定成本。如果这4件产品在下期销售,这8元的固定成本将随产品的销售转为费用,本期只负担了80元的固定成本中的72(80-8)元,采用变动成本法时,期末产成品不负担固定成本。本期发生80元固定成本全部在本期转为费用,比完全成本法多8元。
采用完全成本法时,各会计期发生的全部成本,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通过销售,已销售的产成品中包含的固定成本,随着销售转为当期费用,而在产品和存产货成品中的固定成本,仍作为存货成本的一部分。这也是说,各会计期末的在产品和产成本品存货,是按完全成本计价的,其中既有变动成本又有固定成本。
(二)营业利润的计算方式不同;
(1)变动成本法下的计算公式;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营业利润
(2)完全法下的计算公式;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期间费用=营业利润
(三)损益表形式不同;
贡献式利润表(变动成本法); 职能式利润表(完全成本法);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
减:变动成本 减:销售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 本期生产成本
变动成本合计 可供销售成本
边际贡献 期末存货成本
减:固定成本 销售成本合计
固定制造费用 销售毛利
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 减:销售及管理费用
固定成本合计 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
六 产出成本和产销本利值的计量区别 产出成本的计量有不少方法,比如:有混合作业法和估时作业法等;它们原则上,只保持在计量投入产出成本这一阶段,暂时应当细分为,它与加上定价性的成本利润及率意义的产销值成本,有本质不同的计量区别。但是,衡量这两种计量对象与方式时的计量性质,都不是终端计量目的和目标性指标,只是两种不同的阶段性计量目的目标。但其中,它俩所含的可再利用计量关系却很重要!这样看是因为还另有更重要的终端计量目的和目标性指标要完成。于是它们就有了新任务新职能被赋予了新内涵;
因为,现代创值计量经济学说大视野中,各种成本性(值)态,都有所不同又有可互补借鉴的地方;总括来讲,它们是由产出本利值和实现销售本利值,共同可协调本利率性,来对成本的反馈型大循环式互检性计量;这不是由现行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计量法,所能正确全面完整完成的!因为,它和其它计量法较之产销本利值计量法,有着完全不同的对象细节内涵。后者已经进入到了有机特混整合产出本利值和产销本利值的预核算一(异)体化高级阶段。即产生出可预期的容纳以往提到的产销两个阶段计量法的准产销新标准:单位综合本利值与率;它是高度有机特混整合了边际成本利润值和成本定价利润率值,再加上可精确有效综合计量不同
产出量和销售量(与额),为价值依据的单位综合固定成本值和单位综合固定费用成本值;以及以上几者之间可保持计量变化的计量协调关系;
多变量相关计量特征;请注意,这里所指的变量,不再专指计量数学如函数性质的纯变量!而是事关实际价值应用指(值)标概念的细项关联变化值的量。在多个不同产品品种中,因定价和产出成本值之间的差额值不同,形成不同毛利率的情况很正常,但是,这并不能因为产销量额的多少,就确定以毛率为目标标准的利润额不升降,因为,这之间的总平均成本额的高低在起着根本作用。同样,在单位变动成本与单位价格之间,存在衡量不准确的单位边际利润及率的变化情况,因为,它是一个实际发生的,在总产销量下单价性的单位变动成本,这和成本定价利润率中的单位成本利润性质不同。虽然,它也能显示出成本定价意义的毛利率是怎样变化的,即不同的单位综合边际成本,会随不同的产销量而增减,而使相应的收入量额升降,以可以在单位边际利润率一样的情况下实现。但是,单价不等于降低成本,只是较高的定价利润率,掩盖性缩小了原本已高的成本距离,这样会误以为因产销量的增加,会分摊成本,可是同时,却也在分摊稀释利润,本质上并不是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同步进行,只是水涨船高罢了。
七 单位综合产出成本量与值 它是现代创值经济学和现代财务经济学计量产出本利值效益核心概念及计量公式的中心,它极大地不同于传统规模经济计量概念下的投入产出值概念,即它既不是传统及现行平均固定或平均变动成本的简单相加,也不单纯是单位边际成本的计量值,尽管含有此成本值的意义。在总成本量与(值)明确情况下,即以某时量批次制的某时段段内,如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总批次产出量为准,所指总产出量与(值)是成本量与产出值可分可合性分析计量,是一种新方法。因为,首要的是,传统平均固定和平均变动成本,往往会被误以为就是单位综合的成本,其简单相加,又会被误导成本量的增减收益性。单位综合产出成本量,专指单位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以及之和。这个阶段的成本性,原则上仅指产出量,它并不含指在加税和产值计量意义上,或可进入销售阶段的成本定价利润性,因此,也为低值的财务分析计量方式,留下的的可乘之机,同时,也为不恰当的单位边际成本,留下了缺项计量的空隙,因为,即使有了看似对应的单位边际利润值,就能算得上完整的产出值和完整的计量利润值吗。不能算。这里的量与值,有各类其义相关一致的对应对等表述方式,因为,有许多情况下,产出成本量,对于不同品类品种而言,不但成本值并不一样,利润值也会变化。尤其是在接下来的产销量值概念下,因为,有成本定价毛利率因素参与下,量与值与率的变化才是正常的,有章可循的。不变才反常。不变无法高值有效沟通。这里的总成本量值,应当也可以精简的表述为,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总批次产出成本量,这时仅具有成本性。
八 产出成本和产销本利值的不同构成特点 这可不是无谓的观察分析,尽管它们有些方面按常规看来是常识。但各有其新含义;投入产出性的产出,严格地讲只有成本没有利润;产出值的确定,才使产出有了基础性可计价的准利润性;它们如果对着未来几个不同产品品种销售本利计量变化要求时,就会回馈地看出当初这两种不同功能产出成本值的参考作用;
在产出量,销售量及收入额,单价之间,这些看起来习以为常,似乎顺理成章的产品构成产销计量对象要素之间,成本利润值与率,看似不难得出。其实,现行核算方法,都只有部分计量方式功效,又都具有不完整不全面细深的缺陷。一个是现行财会乘除公式性的成本利润计量法。如毛利率和净利率计算公式法。它无法详细计算出销售量及收入额中变化的成本值,尤其是在遇到几个不同品种比较时更盲目;另一个是只单纯计量投入产出成本的,或许都有进一步性的核算价值,但仅具有部分功效,又都有片面性计量特点,比如:边际成本利润法。它虽能计量出自身本利变化,但不完整不全面不细深。因为,缺少单位固定成本的详尽参与,尤其是在遇到几个不同品种比较时,更加盲目和企图单方面改变本利率变化的情况;实际上,它对原初单价成本利润率的单方面改变压根就不正确!这种并不发生有机相遇特性整合的计量法,都各自有点用,但能力都有限。因为,客观实际情况是复杂多样多变的,计量功能要求出现快速精准适应多种变量变化情况。
比如:在同一企业或产业中,同时,出现几个不同品种产品时,同时,在产出成本值不一样时,在价格一样情况下,是仍沿用以往那种低值的肉烂在锅里型的分摊成本组合比较计量方式,还是采用稍微有些功效的单位边际成本和利润组合计量方式,比较边际利润高底,来看待产品毛益贡献值,有多大适用性呢;
又比如:在同一企业或产业中,同时,出现几个不同品种产品时,同时,在产出成本值不一样时,在价格不一样情况下,很显然,这类计量更难,本利率与值出现一连串待关联沟通计量变化的要求,这不是能用几个公式,分几个进层就可以解决的事儿,比如,如何回答并有效检它们其中,不同产出量和不同销售量及收入额中,所含怎样升降变化的实际成本情况及值和利润情况及值。它们又都是怎样反过来影响价格中,所含成本定价毛利率及值的?以往计量方法能正确全面完整回答和解决吗。
表 5 利润中心的责任报告 单位:元
项目 |
预算数 |
实际数 |
差异 |
销售收入 减:变动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 |
500000 240000 120000 |
560000 255000 160000 |
60000(F) 15000(U) 40000(U) |
贡献毛益 减:部门经理可控专属固定成本 |
140000 45000 |
145000 40000 |
5000(F)5000(F) |
部门经理可控的贡献毛益 减:部门经理不可控专属固定成本 |
95000 30000 |
105000 29000 |
10000(F) 1000(F) |
部门贡献毛益 减:上级分配的共同固定成本 |
65000 — |
76000 5000 |
11000(F) — |
部门营业利润 |
— |
71000 |
— |
资料来源:《不懂成本做不好管理》陈红著;
(一) 单位综合产出产销利润值:
它是现代创值经济学和现代财务经济计量产销收益值核心概念及计量公式的中心,它极大地不同于传统规模经济计量概念下,产销收入中的成本定价利润率预核算计量概念。也不只是传统也即现行建立在单位边际成本计量观下的单位边际利润。也即边际贡献。它并不只是成本定价毛利率下得出的本利额,而是以某时量批次制的某时段内,,如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总批次产销量额为准的,所指总产销量(值)成本利润的数值,这个阶段已经含指加总定义上的总成本利润或价值定价利润性计量。
它是综合了成本定价意义的利润率,充分考虑不同定价中的单价水平,所涉不同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固定成本,不同产销量的变化本利率计量的单位综合利润。因为,即便是用单价(可以视为单位品种的准收入)减去单位变动成本(或集中减去总固定成本,或变化性计算单位固定成本)计算,也只是进展了一步,还有变价中的变化本利计量在后边。即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利润)量(值)仍需待计量:
当然,还应加上单位或总的费用税息的处置,才更加正确。因为,就单位本利值而言,总费用税费会因销售量的多少,而相应增减均摊本利值。同时,在面对多个品种时,还应加以费用税息分配计量。
(二)单位综合成本利润和毛利率是怎样变化的:
以单位综合利润计量,最为合适恰当。它含盖了单位边际利润,又综合了成本定价利润率的计量要素,同时,又不单纯是以单价减单位变动成本得来,因为,它们并没有一并将固定成本参与过程性计入。单位综合利润的科学合理性在于,并不是象以往那样均摊得出的单位综合成本,即平均变动成本的计量。
以单位综合成本计量:具有预算核算合而为一双重功能的计量方式特性。它已不再仅只是传统笼统的计算总产出量,又不完全专注于边际成本,或平均变动成本等老概念。而是以某时间段为总批次量制下,总产出量和已销售量中,单位固定成本与单位变动成本的综合体。
因为,当它俩同时态同步调计量时,同在总产销量这个总分量额框架内,既没有产生相冲性矛盾,又没有不和。实际上,它俩还有一种互补抵消功效,即计算出来的单位综合成本值,本身就是个削峰填谷式的均量值。上面所展示的案例分析实际上,是对该法的补充升级;即在产销两个联系性联立阶段,增加了单位固定成本的直接参与计量方式;并没有也不必要采用总产出完全单位成本,但它作为对更有价值的单位完全综合产销本利值随算计量法的出现;提供了引导作用;
传统毛利率的计量,实际上不能随时计量,因为,缺少同步变化要素计量对象物。因而,缺少实际要件计量要素的方式,现行已经发生的预算和核算方法中,公式与实际脱节的情形大量存在。故而仅凭几个观念与实际结合不够的推导公式既空大又失真。
边际成本的计量观,并没有将其再次回归地放置于整体增创值要素的总变动成本中考查,仅用平均总变动成本是不够的,因为,任何边际成本,都只是或应属于总产销量额,即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总批次产销量额中的一部分,也即是这种总平均变动成本的一员,否则,总变动平均成本,就会是个不准确的量。那种单纯考虑边际成本增减变量,仅只对产出性生产要素利用率收益有用,它本身有很大财会计量缺陷。它不能代表单位综合成本和单位综合利润的有机结合性计量。后者即是总产销量额,即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总批次产销量额下,既综合总平均变动成本又综合总平均固定成本的产物。它既体现单位综合(含边际)利润,也体现总产销量额,即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总批次产销量额下的单位综合利润。
该法计量原则中,不变一致性和变化差别协调适用性:事实上,首先,成本定价毛利率,在现行财务计量中,采用的是非即时性某会计期间的加减归集法变化性计量公式,但是,财务状况和信息又几乎全都在变化。再而其次,毛利率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价格与单位综合产销成本的高低,在影响着单位综合利润(综括性含盖着边际利润)。如果是只有一种毛利率,在计量几个不同产品品种的最终收益时,若用证伪大视野,比较时会看的更加明确。又因为,如果是采用不同的单价,显示出的不同毛利率,对着几个不同产品品种的最终收益时,更会计量出明确相关的不同变化,即便是出现几个产品品种的单位产销成本一样,也会显现不同的单位综合利润和不同的毛利率。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情形是,在几个不同产品品种的成本定价毛利率比较时,要分清产出和销出这两个不同质(值)的成本性(值)态不同,尽管会因为其内含不同的成本量增减,而升降相应的毛利率,从而升降单位综合利润。但是,成本值在产出阶段的计量,仅只升降或分摊总产出量,并不能以此显示出代表实际已销售量额阶段的单位综合成本利润值。
九 多个产品同时进行核值性产销本利性整合核算比较时 (1)如果是价格减去单位综合产销成本,显示出变化中的毛利率高时,综合利润高的如百分之五十以上,综合成本低的如百分之五十以下,销量再少,利也厚。
(2)如果是价格减去单位综合产销成本,显示出变化中的毛利率低时,综合利润低的如在百分之三十以下,而综合成本高的如果在百分之六十以上,销量再多,利也薄。
(3)如果是价格减去单位综合产销成本,显示出变化中的毛利率高时,综合成本高的如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而相应综合利润低的如在百分之三十以下,销量再多,利也薄。
参考文献
B《搞通财务出利润》史永翔编著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7,7;207--264
B《不懂成本做不好管理》陈红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2版2014.1;184-211
B《管理会计》马荣贵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1,3;132—174;
B《管理会计》顾银宽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版 2012,7 147—169;
B《最新管理会计学》蒋占华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第1版2015.1;174-196;34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