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孙吉庸老师(点击查看孙吉庸老师详细介绍)
摘要:
现代管理会计新的职能,要求关注成本决策分析功能和相关成本性,主要注重不同目的的不同成本预核算要求;因为,它不同于企业现行财务管理理念和管控方式中,在成本事前控制(成本预算)和事后控制(成本核算)之间,缺少一系列诸如不同产销量额值率的事中控值性核算内容和体系。结果是传统“本量利”计量性初级常规粗项核算,长期处于低值流水性收支加减状态。即便是一系列拔高式计量工具,包括会计分期假设核算。也仅是以一个本利量和率为标准依据的计量评估盈利能力方式,而且,在一系列财务报表中,关键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里,甚至包括全部财务软件所使用的计量工具,各种财务比率分析模型和杜邦分析,都存在致命的计量方式性错误。根本缺少对企业核心盈利能力项目的细深结构优化,即实际盈利兑现能力核值:它实际上是由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出量额和实际销售量额和剩余量额三大项特混一(异)体性变量变值本利率量额组成的细项核值核算的。尤其是新增资产特性创值产生的盈利水平,改变了成本和利润的价值属性,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对应量值化核算成为可能,它并不单纯着眼于成本控制性被动核算性。而以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等项的量值化,通过改良一系列财务报表转化为模块化核量核值载体,特混综合了不同产销量额值率分析的层次控值性成本收益对应核算。全面相关辩证详实滚动性量值资产运营质量,核值预控资产价值平衡比例,调节损益特性均衡。从根本上将传统分析型财务预算方式,转向战略调控型中观资产比例比值预算,并且有望有力地带动企业制订科学发展规划,调整符合行业本质与企业实际特性的战略财务管理政策。
高效财会特混整合随算型核值核算,就是这样的核心技术;它具有财会新标杆的科学量值性;能精确动态跟踪预警监控本利变化,实现调控成本和经营收益双提升;从”砍削围堵成本“向”引导均衡成本“的巧财务管理转变:从量规模利润向品值规模利润转变:从回顾过去量变到关注未来值率的本利变化;及时显视财务”病变信息“:暴晒一系列相关连累性成本并找出免疫秘诀;避免财务管理出现”现金—-资产(负值)---现金(被负值)---还不清楚“的投资分散恶性后果;有用信息的关键在于”产供销及剩余量额值率“的一系列本利相关变化;高销售收入不等于高价值收益;高销售量不等于高销售额;高销售额不等于高净利及率;高毛利及率不等于高净利值;财会核算核值工具,明确和细分各占资成本项额及率变化对”均衡调控“的关联利害关系;从”寅吃卯粮 “向“少吃多健” 转变:从销售收入到净利润之间,完全扭转了一个本利率在作怪,预控信息无从获取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产销量额值率;特混整合随算;本利相关变化;
一 财务核算的“核实,核量,核值”:
传统“本量利”计量性初级常规核算,属于数据数量核查核实性的,指财务账目中,对象数据统计数量汇总,是否对照准确,这与核值有本质区别。它们主要显示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基础数量数据来源于财务明细性统计报表,后有补充性销售收入的财务过程。 但它们分不清 成本利润中的标的动因与可量值浮动因是什么;
那些反映盈利能力指标的常项,果真就等同于平衡核算的价值决策依据吗?不是的。会计科目中,详列细分众多科目,以显示收支状况,但这并不能自动地显示其它重要可比项应有的价值比例和平衡。到头来。仍要区别财务核算中的核实,核量,核值性,掌握销售收入与利润和成本值的动态关系。
(一)利润成本与销售收入的核算关系,流于简单的加减,即时数据多种功效性质不明确;
现行成本的核算性,虽然有多种方法,比如,较为专业和适值方式是混合作业成本法。但是,它们不能单纯包办顶替其它费用成本项,尤其是涉及销售收入这段不同值的关联关系时。尤其是涉及多个品种时,产出阶段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的计量解决了,但是,销售阶段的单位综合成本和总成本的计量问题怎么解决?目前尚无完整方案。同时,成本类型杂多分散,成本个项仅只显示归属大项范畴,财务账目的资产与负债收支平衡归类计量加减,反映不出成本本该对应的核算关系,其中,销售收入中成本和利润计量,是要牵扯费用税息的,并不是一种值。同样,用销售收入减去成本项的方式,反而更加淹埋了更有价值的核算关系,最后只能显示它们之间量与额与率的低值数量关系。
(二)缺乏成本事中核值核算,费用项成本值更具浮动虚涨性;
企业财务部门,侧重的是成本的事前控制(成本预算)和事后控制(成本核算),而成本核算对象项,大多是分散的个项,而且,各有自身的特定成本性质,具体性过强,比如,以单元产出值计量的混合作业成本,单位产出成本,费用成本等。无法兼容其它属性的成本。比如,在某一时间段就某批次产销协同统计意义上计量,就不能比较即时精确地计算包括费用成本,比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成本项,同样,它们仅以的季月年为财务计量发生周期的加减核算,只能是周期过长的低值平衡的数量核算,因为,这其中的费用成本项,如果虚高或浮动值过大,则会对总成本值构成虚涨性,这在加减性核算方式中,却又不能随变随时显示出来。
(三)销售收入的账务处理,虽与销售成本有关,但不等于价值核算;
销售收入的账务处理,也是计量性初级常规核算,即属于数据数量核查核定性的,虽然,可以对含有销售成本及费用的计量,但它不等同于对其它费用税息成本的包办性计量。而且,目前仅具有预算分析性和一定的时期计量价值性,并不具备产销总成本利润完整一贯一致性;同样,销售成本的预算分析性核算,虽说是依照售出后的单位产出成本乘以销售量得来的数据,并不能因售出后就可以当作一般计量标准了。因为,它们同时涉及多个不同品种和不同价格和不同销量额的问题,而只能是依照某次批量的产销收入和销售成本来计量,而它的主要功效特点是:(A)为分别计算各种产品的售销收入折扣,折让及销售退回情况,设置销售收入明细账,一般采用贷方多拦式账页;(B)为分别计算各种产品的销售成本情况设置销售成本明细账。虽然,有了销售收入和成本前中后发生细项费用计量性核算,但仍是单元项性质的基础计量,明细核算,仍不能等同于是多个品种销售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利润增减值意义的量值化核算。(C)销售收入的账务处理,如果仍以会计分期假设计量。看似有理。但与实际发生的销售收入中,成本和利润反差出入很大,它们极有可能误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因为,它们更多的应是能从随变集萃时间量的统计值视角,来单独计量投入产出成本的更为理想。(D)但是。至今全部财务核算计算软件,平衡计分卡,杜邦比率和财务比率分析模型,所使用的计量工具对此不能随时随变计算,同时还有其它致命缺陷。它们甚至导致滚动预测(预算),也极为欠缺多个品种计量准值性;
(四)预算的核值大思维面临挑战;
比如,在用销售收入预算单个-品种产销量额值时,以及相关费用额以及税息比例时,比较好办;但在用销售收入预算多个-品种产销量额值时,总产销成本和目标利润变量中,所显示的核算核值性,不再是单一-品种产销量额值比率量的含义,还有更加繁杂细列费用税息含项值待分配的含义,即同步了解多个-品种产销量额百分比值的双面及多维值性,或纵横多方面多层次相关各项的比例比值关系,本应当可以同时知道财会计量期内,.实际存在或发生的占值占资量,又可以知道不同项之间的比例比值关系。但是,尚无很好的计量方法;又比如,固定资产的购置现净值与综合销售成本的百分比,是否是相对适当的增量预算(如混合作业次量额总成本,所含的生产投资比例过大,不足或较为适当)。在资产成本及损益核算母表中,所显示的核算百分比,更加详细具有对应量值化,即各种类单位成本及费用百分比和单位总成本百分比,既能同时反映综合销售单位成本,又能表现综合销售总成本百分比,这样能更具层次价值性地反映综合销售成本和收入之间,凡涉及相关诸项可调节平衡的比例关系。各种对应销售收入的滚动式成本量与额,既是现在发生性,又可以通过成本利润率,计量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和利润,具有相对绝对值性,从另一种视角反映总利润比值水平。综合销售成本百分比核算下,总成本率和利润率之间的差额,通过加减可以看出来销售量预期的大趋势
图1 产品成本计算流程;
资料来源:《不懂成本做不好管理》陈红著;
二 特混随算利润表核值理念:
现行成本利润加减扣除法的缺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一年或一个会计分期假设月;即统一集中加减扣除计量收入中,扣除各类成本费用息税等得出净利润;一是周期长;二是假如要在计量时段内,刚巧经营销售完所计量的品种;才能有不变的实际销售成本利润额及率;它无从兼容其它业务形态或不同成本利润额及率品种随时计量性;
同时,大量本质不同的变化性成本利润及率:在反思现行财会计量中的大忽悠、洋忽悠的真像,是怎样的呢,请让我们打个比方:它就像树上骑个母猴,怀上的是单胎,还是双胞胎,还是龙凤胎,是死胎还是活胎?是母活子死,还是母死子活。利润成本比值到底是多少?这是一种有趣且形象的比喻性说明:母猴及子猴,相当于总成果收入,母猴怀胎相当于不同的成本,各种情形的胎情子猴相当于利润,情况并不一样到能“一刀切”计量出来!
(一)传统销售收入本利量额的顽疾性误区:
受“本量利”计量观的影响,销售收入中,仅有一个定价性的成本利润及率,以为是不变的,且不受销量的影响,销售收入中成本利润的多少只随销量的增减而升降;(A)、库存量额只按成本计算,对着实际销售收入又回到了原有本利率的怪圈,没有将库存剩余产成品,看作原应有的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出总量中的一部分;(B)、只将较直接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退货及津贴税金等相关项计入成本,而没有把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出总量中,有关的产成品剩余量库存,退换货量差额,折扣折让返津贴点项,以及应收帐款,采购应付款也一并计入成本,因而不全,有漏失本利的缺陷。
(C)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在计算某一月份的经营结果时,所使用的自然历法,必须假设经营活动暂停,且每次暂停的时点必须一致。中国最著名财务专家温兆文认为:各经营月期中的财务结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任意规定结账日期破坏了经营周期客观性。
(二)财务数据数值关联价值分析:如何简并掌控其间的密码子:
(A)利润增长××%(正值);(B)新增加销售额量=中低利润率时(平值)≠中高成本率时(负值);(C)存货增长了××%(正负值);半成品备货比增长了××%(负值);(D)应收账款增长了××%(负值);折扣折让比增长××%(负值);(E)应付预付账款增长了××%(负值);新采购供应链用品备货比增长了××%(平负值);(F)各种费用增长××%(负值);(G)毛利率变低××%(负值);(H)净利率变低××%,单位本利率加减对应整体变低××%(负值);
表 1 利润中心的责任报告 单位:元
项目 |
预算数 |
实际数 |
差异 |
销售收入 减:变动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 |
500000 240000 120000 |
560000 255000 160000 |
60000(F) 15000(U) 40000(U) |
贡献毛益 减:部门经理可控专属固定成本 |
140000 45000 |
145000 40000 |
5000(F)5000(F) |
部门经理可控的贡献毛益 减:部门经理不可控专属固定成本 |
95000 30000 |
105000 29000 |
10000(F) 1000(F) |
部门贡献毛益 减:上级分配的共同固定成本 |
65000 — |
76000 5000 |
11000(F) — |
部门营业利润 |
— |
71000 |
— |
资料来源:《不懂成本做不好管理》陈红著;
(三)多步式利润表的优点与不足:
(A)由于它是采用年度和季月时间段的归集加减会计计量方式。可以将实体性产品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等同时与金
融资产投资类品种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等一并计量;甚至可以涵盖营业外收入与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等项的计量;并没有按成本收益性(值)态原则来归类划分出哪些是属于生产经营性投资成本收益,哪些是属于金融资产投资成本收益,这类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单元的性(值)态范畴。
(B)因而,这种大锅烩的混合计量方式,也混淆了实体性产品或虚实性结合的服务业项品种的分类归属功效性,作为主营营业收入的本利值计量的相对价值性;即不能进行即时随算成本利润的真实变化比率比值性;因而不拟采用此式。
(四)为什么需要摄取它们的单位综合产销成本?
这与传统的财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列项发生矛盾吗?或者说能否进一步兼容?可以的。首先,单位综合成本是分项单列计量和量值化双重分析核算其浮动值的一种必须方式。这种意义上,成本值不同于单纯的产出单位成本值,有着更为深刻的相对利润浮动收益值的对应价值依据性。
传统“本量利”财会管理成本分析和计量方式,没有成本量值化特性,虽然,它也全面管控成本,但仍是分散性的,财务软件所使用的计量工具本身量利性,空泛不具备内涵细深价值化。因为,每个单元或细分项目支出,虽表面看似采用分类专项核算,但缺少特混整合高效综括分项中,对应特定价值理念和特定价值效果的起合转乘项过渡,因而,实质上是分散的核算,必定导致多种类不同属性待核算项目的未归质(值)分类漏失。
比如,某一时期的费用加总,就财会管理
绩效而言,现有的利润表归集加减计量法,虽有一定的计算价值性,但又有致命的会计期间假设漏值缺陷性,因而,这样的费用加总,仅利于年度财务账目资产负债项和损益项的计量性平衡,尚不是企业全资产值特性概念中的核值核算成本收益内容。同样,产出值意义的单位成本,也不具有这种性质。因为,在具有不同期销售收入参与下的单位综合成本和总成本,成本值和利润值是对应的本质(值)不同。更因为,同一单列项成本值和总成本值,所对应的上级资产值价比值都不同,从而映射出单位成本值的对应不同。这不仅是财务量值化科学运算,甚至是预算诸项平衡的重要新型依据;
(五)总产销成本的归集扣除式计量,看不出单位综合成本的含值质量;
总产销成本的归集扣除式计量,表面上看是能反眏从产出到销售收入后的诸项费用支出的计量性数字变化,但它们并不等于涵盖了全部相关潜显值成本,尤其是规模销售量额在总量虚多的情况下,掩盖着某一时期阶段性批次量中单位综合成本的含值质量。因而,看不出当期批次销售量额中,单位综合产销成本是怎么一回事。只有通过单位综合产销成本中,一并看待诸项关联费用税息附加成本分配及升降增减变化,再计量当期该批次量的产出总成本,才是真实的综合产销总成本。
现代科学“本量值、值量利”成本收益经济分析,在创值批量经济下,销售量额中的单位综合成本,实际上包含着单位产出成本,比如,销售量额中的单位综合成本具有量值化特性;
它与产品构成的各类资产不同价值紧密相关。其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在产品不同生命周期销量额中,是指产与销两个不同阶段的单位综合成本。
鉴于产品不同生命周期已大为缩短,不确定性更强,销售量额(收入)不同,利润额与比值也不同,因此,参与其中的资产边际特性单位成本也不同。同样,实际上,它们的单位市价值也是不同的,(注:这里不专指因材料等的生产作业成本价值,也不专指通胀因素的产出市价波动等);即单纯选取某一阶段在某一期与前期销售量额相比增长与减少不恰当,而产品不同生命周期中,相对集约销售额,具有代表析取均衡单位市值和单位产销成本的表现量,或采用相邻期联立集约统计的方式取值也可以。同时,相应的市场价格量值化,也应对应分期进行。
现代科学“本量值、值量利” 成本收益经济分析意义的各类不同资产,具有多值并存性,须加以细分归类归分析它们的综合产销质(值)属性:(1)、物态和涉物资产的固定成本和部分变动成本同时存在;(2)、各类别不同软硬资产本身已具有的创值多边际特性;(3)、固定资产和物态及涉物态资产的单位成本,对应销售量额中的单位市场价值,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应有的互合意义:(4)、各类别不同资产构成的可再创值多边际特性,(注:已具有的资产边际特性和资产构成的可再创值多边际品质特性,有本质(值)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均可量值化,资产边际特性,是指资产本身已有的财会管理绩效量值化折金价值效用边际计量特性,它相对于平均成本的价值,有差别上的意义;资产构成的边际品质特性,则是指满足
客户需求在产品实际表现中,可创值的边际收益特性,同时,应区分出什么是边际特性的概念表达式,什么是以资产构成的可实际量值化边际特性收益表现式)。
预收应收账款:实际上,它具有的外延成本和利润双重待变可变性质,即它既有准变现利润,也有准负债性,更多的涉及单位综合成本变化;
现行财务计量观中,预收应收账款,被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资产项中,主要是被看作准收入源。但是,在企业自负债观念中,未实现现金收入的(含应收票据项额)或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它更多的是一项成本,更多的涉及单位综合成本,可以具有未变现利润的性质。因为,它有极大可能是因赊销或劳务收入,而被长期或暂存在关联被使用方的一种成本存在表现形式。同样,一旦实现了应收账款额,即重新计量成本的单位综合成本,增加相应的单位综合利润就行了。
预付应付账款,具有理论和实际核算中的双料成本项性,同步关乎单位综合成本利润值变化;
现行财务计量观中,预付应付账款,被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负债项中,主要是被看作对外性的成本项,它同时又有对内企业自负债性质,因为,它有较大可能是因使用供应链用品,而较长期或暂存在关联使用方的一种成本存在表现形式,同步关乎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利润值变化。
流动物资资产的开源节流,也是单位综合产销成本是否适值的要因,百元物质资产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很艺术;
流动物资资产,在性质上不属于固定资产,也不属
研发设计用品资产,主要是直间接用于生产制造经营的变动性资产,但又不简单同于或专指自制材料、自制半成品,在产品资产,它不专属于传统本位库存概念,却又有库存的事实性。它们主要指中间品,中间成品,供应链用品,租赁的仓库,门店,自制广告宣介物及投入对象及额度,自有网店网页网站,租用的办公楼等。值得说明的是,它们严格区分于和自制材料,自制半成品,自制在产品资产,是因为此前已有一组产出成本组的单位成本计量,故在此暂且分开,不应便混合混淆重复计量。
研发设计费用及用品资产,虽已不再称作沉没成本,已计入单位成本。但它从广义上看,难道仅只是产出性的,而没有销售性的?
研发设计用品资产,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已具有固定资产的性质,但它有部分又有直间接服务利用于生产制造经营的物质资产性质,又有自身的专用效能可计量性,同时,无形资产也属于研发设计费用及用品资产范畴,只是量值化方式不同而已。
研发设计用资产,可以从关联项对应时效的计量视角来考查,它不再仅仅只是单一对象物的单纯进度利用率,而是关联不同项的利用效益率,比如,设计软件与研发设计选项成效性的利用率,就可以从一个侧面鉴别出双向的利用效用值,即软件的先进适用性与否,同时,也鉴别出研发设计选项成效的利用率,因为,该项投资的百元单位产销成本,也在同时说明问题。
(六)单位综合产销成本的升降变化,关乎总成本和利润水平;
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始终总是密切相关着总成本和利润水平的变化,它有诸多相关项影响着成本利润及率升降变化,因为,它已不专指本位化很强的产出值性的产品单位成本或不同类别项目专项单项单位成本,而是由联系紧密的关系项组成的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它们共有三组这类不同特征的成本项域组成,这里并不单纯指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支出,还有其它多类性(值)质不同项,同时,在深刻地直间接影响着总收入水平中单位综合产销利润,毛利和净利润的收益质量。
总销售额的增减,单位综合产销成本不变吗,使人误以为利润率不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以为,单位产出成本是均值不变的,因为,其计量方式是随产出量的多少均衡增减的,除非是材料工费等开降价因素而产生变化,再加上所谓的固定和变动成本观的影响,因而,利润也是随着销量增减的,同时,销售额的增减,表现为销量上的多与少,虽然,在单位量的表现上,它并不直接影响单位产出值成本的增减,但是,在实际上,诸多显态或潜在关联成本在累加增减升降单位销售成本。从而也影响着单位产出本利率的升降变化。因此,销售收入的增加,既不等于单位产出成本的直接降低,也不等于单位销售利润的直接增加,常有的是在量上优势掩盖情况下,累加成本但稀释利润,其中,当销售收入中利润增长水平,在内在增值品质动力源值不强或不良时,还会出现增长与成本同步同比增加的情况。即便是正常的销售收入中,并不是就全面实现了利润增长,因为,关联成本在累加单位综合成本,如相关库存量额等诸项,都应当计入单位销售综合成本中,因而,它们都在直接升降增减单位综合成本,也即在同时影响着总成本利润增减水平。
(七 )实际毛利额的增减变化,掩盖升降的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吗;
实际毛利,是一项把实际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量额和剩余成本量额和诸多项费用成本的利润表现形式,但它不含净利润后支出的税费额,因而,它不是全成本项的产物,它仅是销售量额后增减变化的过渡理念,虽然,在财务计量视角利会计业务上有其价值性,但是,实际毛利却掩盖了单位综合成本值,因为,诸多应含关联成本项不在其中。
库存量额的增减升降,更多的涉及产出总量中成本额和率,这才是库存未变现利润的本质;
现行财务计量现实中,库存被列入企业负债表资产项中,主要是被看作潜在的利润收入源,但是,在企业自负债理念看它更多的是成本,更多的是涉及综合本利额利率,具有未变现利润的性质,虽然,相关库存量额及费用应累加列入总成本中。
三 总成本向量值化特性的转变; 现应修订为: 平均总成本:也称平均成本,在量值化成本收益经济分析看来,成本具有资产增减值同步存在发生性,即适值的投资性对象边际高值性,具有高收益特质,同时,不恰当的投入缺值利用换取性,仅具有低值增本性。理论上讲,即总成本(若亦含指固定资产成本值和各种不同资产成本值,但是,若将折旧率(额)和减值准备,以分配的形式计量固定资产成本值,对其现值单位成本核值而言;尚有很大的不科学性),除以产出量(含指既往产出和已销售或已定制或已服务的总量)等于平均单位产出和已售出的成本市值,盈亏增减量值。平均总成本:应有两类部分构成:指平均固定总成本(产出可因特性增值增加产销量时,由于新高值边际特性而减少)和平均可变成本(产出售出时增加,可由于不同资产值和新高边际稀缺品质特性的参与持平或减少)。
(一)多特性成本收益经济分析:
传统边际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情形,它所涉及的边际生产量和边际成本,相对于总成本中固定和变动成本变化,在常规情况下,计量产出价值的边际贡献或边际贡献率,有一定的对于规模经济而言的意义。而多特性成本收益经济分析,是基于创值批量经济条件下,科学“本量值、值量利”成本收益经济分析工具,比如,对各类资产特性成本收益量值化分析,其中,比如,对固定资产单位平均成本和变动资产单位平均成本等的一系列值价比量值,甚至涵盖了它们的多边际特性的量值。
计量资料加
创新型分析:
表 2 传统成本的概念与度量表;
项目 |
度量 |
定义 |
数学定义 |
短期 |
固定成本 |
不取决于产出数量的成本 |
FC |
平均固定成本 |
每单位产出的固定成本 |
AFC-FC/G |
短期与长期 |
可变成本 |
取决于产出的数量 |
VC |
平均可变成本 |
每单位产出的可变成本 |
AVC-VC/Q |
总成本 |
固定成本(短期)与可变成本之和 |
TC-FC(短期)+VC |
平均总成本(平均成本) |
每单位产出的总成本 |
ATC=TC/Q |
边际成本 |
多生产一单位产出所导致的总成本的变化量 |
MC=△TC/△Q |
长期 |
长期平均总成本 |
每个产出水平的固定成本都调整到最小时的平均成本 |
LRATC |
资料来源:《曼昆经济学》;
(二)总成本:
用总成本曲线来表示等于固定成本(不随产出变化)和可变成本(成本产出变化)之和,由于收益递减边际成本(多生产一单位产出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会随着产出增加而增加。
(三)平均总成本:
也称为平均成本,即总成本除以产出量,等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成本,而边际成本是每单位新增产出的成本。平均总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平均固定总成本(产出增加时由于扩散效应而减少)和平均可变成本(产出时增加由于收益递减而增加)。
表3 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表;
名称 项目 |
标准用量 (千克) |
标准价格 (元/千克) |
单产标 准耗量 (千克) |
实际 用量 (千克) |
实际 价格 (元/千克) |
用量差异 (元) |
价格差异 (元) |
A材料 (250件) |
5000 |
8 |
10 |
4900 |
8.2 |
(4900—5000)×8= —800(节约) |
(8.2—8)×4900=980(超支) |
B材料 (250件) |
6000 |
6 |
12 |
6200 |
5.8 |
(6200—6000)×6= —1200(节约) |
(5.8—6)×6200= —1240(节约) |
合计 |
|
|
|
|
|
400(超支) |
260(节约) |
资料来源:《不懂成本做不好管理》陈红著;
四 单位综合产销成本的三组关联成本项域特性; (A)产出成本组:指售前单位产出成本或多个品种单品产出单位成本,与之相关的有:(1)理论利润,如成本定价中的批发或零售价利润比例;(2)全工料费(含使用费);(3)制造费用(含工程费、措施费);(4)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的在产品量额这一组单位成本,这里暂不表现销售后的利润性成本性质,容易形成生产成本观外延下的成本“孤岛效应”,从而忽视相关隐性成本,产出量的界定应以当期发生的月(本)该批次量为准,时效为一至三个月。
(B)销余成本组:指当期实际销售量额与剩余量额对应协异中,单位销售成本或多个品种单品单位成本,与之相关的有:(1)实销利润,如实现定价中的批发或零售销售收入中的毛利(营业利润),(2)未售出的产品剩余量额(含本异地在途的库存,如门店,赊销的产品等,也含指半成品、中间成品、包装物、零配部件、材料等)。(3)营业(销售)费用;(4)管理费用(含相关财务费用)。
这一组涉及的单位成本,表明的只是净利润前和毛利(营业利润)之后的相关成本项,但仍然不是全项。
(C)差额成本组:指与当期实际发生销售量额成本利润与剩余量额成本利润和账面相关科目实际指向额,对应潜在成本异协中的单位成品成本或多个品种单品单位成本,与之相关的有:
(1)差额利润中,如销售毛利(扣除销售成本的销售利润)中,应在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量额的相关诸项成本中,扣除收支差额的利润,这里不专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前的营业利润。(2)全税(含税费)。(3)应收(不含预收款)但未到账款项量额:(一般含指因提供劳务的收入和因赊销产品的款项,或作为供应链供方用品赊销量额款项和应收票据项量额)。(4)预付应付账款额(一般含指因购料购买半成品等或使用供应链用品的款项或及费用和应付票据额)。
这一组涉及的单位成本,表明的是净利润前所有潜显含项的相关成本项,其中,以生产经营涉物金额为定位,这里也含指纯金额性短长期负债等财务费用。
表 4 实际销售量额与剩余量额核值分析表;
功效名称; 层次值; |
层次值功效; |
两类计量核值方法; |
第一层次; |
实际销售量额与剩余量额,这一原初量额值,是指与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总产出量额的一母双子性产物,也即指应销售的量额; |
一种是产出成本扣减法,指把剩余量额按成本额扣除;如完全成本法等; |
第二层次; |
剩余量额也是原总产出量额值性的成本,本身只有理论利润; |
一种是剩余量额成本计量,即将剩余成品量额,相关剩余采购半成品量额,经营剩余品量额,应付账款额等,对应实际销售成本扣减实际销售利润额即可。 |
第三层次; |
各种费用层次(可应含税费在内):如储运费等;一种是费用成本额扣除法; |
另一种是各种费用及税费对应着实际销售量和实际销售收入分配计量;不对着剩余量分配。因为,它是待销资产。 |
五 产销量与额与值与率的本利相关差别项: (1)产销本利类:指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产出量和实际销售量,与额与值与率阶段的本利量额。
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产出总量额,实际销售量额收入,实际销售成本量额。实际销售利润量额。
(2)销余本利类:指与当期发生的实际销售量额,退换货量额,库存剩余量额与值与率阶段的本利;库存中,剩余成品量额,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产出量内用的在产品。相关的自制材料、零配部件、中间成品、包装物。退换货及津贴等的量额。
(3)采购本利类:指与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产出量内用的直接相关的采购量额,库存量额与值与率阶段的本利。库存中,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采购的中间半成品量额,应付账款额,相关的供应链用品、材料、零配部件、中间成品、包装物等的量额等。
(4)销费本利类:指与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产出量内用的直接相关的实际销售量额;以及销售费用分配额及率,或在扣除折扣折让返点量额后与额与值与率阶段的本利,相关的赊销额应收账款额,给客户的折扣折让返点额津贴,营业管理费用额等。
(5)息税费本利类:指与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产出销出量额直接相关的各种税费,以及分配额及率,与额与值与率阶段的本利。相关的息税金额,财务费用额等。
表 5 产销量与额与值分析表;
比值项态 比值性(值) |
产销量与额与值; |
产销额与率与值; |
定义与功能;注:对它们应连续一并整合看待,不可单独分离孤立看待;量与额与值,额与率与值,三连同步错位对应关联财务比值分析; |
(1)同等的量,单价不同,销售额不同,本利值也不一样; (2)同是一个客户,有大有小有特,订单额也不一样(3)同是月(本)批次产出量,销售量额和剩余量额不同,收入额也会不同;(4)问题是怎样计量核值核算是关键。 |
(1)同等的销售额,费用也会不一样,本利率也不会一样;(2)订单额不一样,回款额也不会划齐一样,本利率也不一样;(3)同是月(本)批次产出量,销售量额和剩余量额也不一样,本利率中的值也不会一样;(4)问题是怎样计量核值核算核率是关键。 |
种类举例; |
这里暂略; |
这里暂略; |
六 财务“有头有尾”计量核值和“掐头去尾”核算的本质区别: 传统也即现行财务报表:无论年度、月度,都是一锅烩式归集性质的,即简单加减本利乘除核算,表面上看有头有尾,从销售收入到利润,实际缺少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产销量额分别细项,以及相关界定成本利润变迁依据,弄不清楚其间的成本利润变化情况。所谓有头有尾核值法,是指依托有相当精准度的当期发生的月(本)产出批次产销量额及定价性的成本利润率计量引导方式,包含实际销售收入以及对应批次剩余量成本利润及率的变化情况,而且可以随机动态抽检式核算量值,真实可靠度很高。
(一)变本变利变率科学盈亏假说:
(A)某种产品成本定价为售价10元,单位成本是7元,单位利润是3元,共应有利润为6元,成本率70%,利润率30%,一共生产两件,总收入应为20元。
(B)、已知销售出1件,剩余1件,销售收入是多少,利润是多少,本利率变化了没有?完成了多少本利?
(C)已知完成的销售收入10元中,并不是传统认为的利润3元,即30%的利润率,而是1,5元利润,即15%的利润率,(注:这里的科学计量公式暂略。按照科学“本量值、值量利”成本收益核值核算中,成本利润率核算的错位对应原则是指凡是计量“率”一类的,既要看实际产销收入中的成本利润量额,也要联系实际销售量额和剩余量额中的双重成本利润率)为什么?因为,总成本是14元,只收回了10元,虽然,还有7元的成本尚未收回,但也可看作待销售的资产收益项,因此,从总量成本看来,即在没有完全收回成本情况下,仍可言利,但是,成本既有对应连带利润效应,是指已实现销售的利润要和剩余量成本均分利润总额及率;即在有销售量额和剩余量额的情况下,在利润值上,分别本值不同又相对独立的特性。
(D)因为,剩余的那一件的利润率,实际上为零;标价中的利润及率只是理论上的。
(E)如果不关联地看待,两种产品为一体量的话,其产出投入成本就会被人为割裂。
(F)成本具有实际存在负债性,卖不卖每件都有此特性,同是又有待售出变现12准资产性;利润却只有在卖出时才有增加性,卖不掉的时候归为成本的连累性,只有以总量核值本利率才为正值。
(G)这就是相关本利隐性暴落效应,它说明本利率在销余状态下增减升降变化,所以,企业一直在干水中捞月的事,它只挣了1.5元,而不是3元,只有卖够总量中的利润额才能保本保利。
(二)现行利润表的不足;
(A)现行利润表中。衡量企业赢利与发展能力的毛或净利润率计量公式不能即时随算使用;它只能在会计分期计量经营收入成果加减归集后使用;(B)毛或净利润率计量公式的即时换算失效;它不能和单位售价中的本利率在计量实际经营收入成果时协同配合;
(C)会计分期假设,它所涉及在计量经营实绩收入中,本利虚拟性太强。因为,它使经营利润前中后的代价不同期性错乱。尤其是误导利润虚涨虚高。(D)它属于隐性断章取义性计量方式,所采用的“一刀切式”计量公式不能真实反眏本利百分比。(E)计量实绩经营收入成果时,仍是采用原本利率公式,这之间存有重大错误!
表 6 变率利润演示表;
举例:某工厂某天生产一种产品如凉鞋生产了10件,每件单价10元,定本定价本利率为
成本70%,利润30%,共计全部收入应当是100元,单位综合产出成本为7元。如果先期卖了7件,问题:变化的成本利润及率是怎样的?(注:这里暂不涉及实际销售量和剩余量单位综合成本)
成本利润率; |
变化利润率; |
原应销售收入100元; 销售收入70元; 销售成本49元十剩余成本21元; |
原应销售收入100元; 实际销售收入70元; 销售成本49元; 销售利润21元; |
理论销售利润30元; |
理论剩余利润9元;实际上利润为零。 |
仍按原本利率,利润额未变:30%; 只减成本时,利率未变,即70-21=49元; |
实际毛利润率=实际毛利润额÷原应月(本)批次销售收入×100% 实际变化为21%的利润率; 错误变化计量公式:为79%的成本率;实际销售毛利润=新实际销售毛利润率×实际销售量额;即=21%×70=14.7元; |
(三)科学变本变利变率盈亏计算核值流程举例:
举例;某企业本期总计批量生产和计划销售电动车100辆,单位综合产出成本1000元/辆,销售单价:1700元/辆;
原总收入应是:100辆×1700元/辆=170000元;
原总利润额应是:即700×100=70000元;
原总成本应是:100辆×1000元/辆=100000元;
单位产销本利率:即(700÷1700)×100%=本率58.8%或利率41.2%
原应销售利润率=(实销利润额÷原应总销售收入)×100%=(70000÷170000)×100%=41.2%;
实际销售利润率=(实销利润÷原应总销售收入)×100%
=(52500÷170000) ×100%=30.88%;
剩余量额利润及率应是: 25×700=17500元=(17500÷170000) ×100%=10.29%;
单位综合本利中:
实销本利及变化率:75×1700=127500元=(52500÷170000) ×100%;=
30.88%;
剩余量额本利及变化率:25×1700=42500元=(17500÷170000) ×100%=利润率10.29%=成本率89.71%;
剩余量额变化本利率:每件产品中含10.29%利润,89.71%的成本;
剩余量额待收入×新剩余量额利润(成本)率=单位新待收入利润(成本);
即42500×0.12=5100元(利润);
或42500×0.88=37400元(成本);
剩余量额每辆中的利润;5100÷25=204元;
剩余量额每辆中的成本:37400÷25=1496元;
错误计算公式:成本率=(销量成本额÷原总销售收入)×100%= (75000÷170000) ×100%;=44.1%;
或=(剩余量成本额÷实际销售收入)×100%= (25000÷127500) ×100%;=19,6%;
或=(实际销量额÷剩余量纯成本额)×100%= (127500÷25000) ×100%;=0,051%;
或=实销净利额-剩余量净利额=52500-17500=35000元;
或=销售收入-销售纯利润=127500-52500=75000元;
错误计算公式:实销利润和实销收入相比,剩余量额利润和剩余量待销售收入相比,回到原利率怪圈;
75×700=52500元=(52500÷127500)×100%=41.2%;
25×700=17500元=(17500÷127500)×100%=13,72%;
25×1700=42500元= (17500÷42500) ×100%=41.2%;
实销收入和剩余量额相比,得出不正确本利变化率:75×1700=127500元=(42500÷127500)=利润率33.3%;=成本率66.6%
即42500×0.33=14025元(利润);或42500×0.66=28050元(成本);
每辆中的利润14025÷25=561元;每辆中的成本28050÷25=1122元;
表7 某电动车生产企业不同季度销售本利额及率盈亏变化表;
单位/元/辆
季销售本利和剩余量额; 细分项目; |
第一季度(30辆) |
第二季度(15辆) |
第三季度(30辆) |
季销收入 |
剩余额 |
销余本利率变化; |
合计 |
合计 |
成本率; |
利润率; |
89.7% |
10.3% |
单位/元 |
利润率 |
成本率 |
|
|
|
|
|
|
|
1700 |
41.2% |
58.2% |
|
|
|
|
|
|
|
实际销量; |
75/辆; |
51000 |
25500 |
51000 |
127500 |
|
|
剩余量额 |
25/辆; |
|
|
|
42500 |
|
每辆利润:204元 |
毛利润; |
|
|
|
85000 |
|
每辆本:1496成元 |
剩余量本利; |
|
|
|
利润:5100 |
|
|
成本:37400 |
(四)某电动车生产企业不同季度销售盈亏成本利润额及率变化计算核值流程:
系统层次值成本利润及率相变观:两个关键可看作及用法量的计算核值公式应用。
(A)、在已知定价性时,欲求出单位产销成本利润及率时,须从销售量额视角,应将单位售价看作及用作单位销售收入量额计算核值,同时,参照求取净利率计算公式,即净利率=(销售净利÷销售收入)×100%;推导出变式组合公式如下:单位利润率=(单位利润÷单价)×100%,同步地推知对应数单位成本率;同时,应注意不可将单位售价看作及用作单位纯成本性的,因为,这样得出的数值会将成本利润额及率弄反,避免出现仿照推出的错误计算核值公式,如单位成本=单位成本率×单价,或是净成本率=(销售成本额÷销售收入)×100%,或是单位成本率=(单位成本÷单价)×100%,因为,成本随量的增减总是一定的复加量,而利润虽也有量额的增减,却在率上不是累加的,无法运用成本数量作为计量核值依据。
(B)、库存成品量额,含指与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销量有关的产品,它们既是成本,又不全是纯产出单位成本性的,同时,又是资产带有理论利润性的,都是可看作及用作有单位售价的待销售收入量额;在欲求出库存量额的单位综合成本及变化成本利润及率时,须从把库存剩余量额,看作及用作待销售收入量额,求取余量额利润,即库存剩余量(毛)净利率=(剩余量理论利润÷应有总销售收入)×100%,同步地推算对应对应数库存剩余量成本率,同时,应注明这时的剩余量净利率,已不是原有产出销售成本定价时的净利率和相应的成本率。(注:错误计算公式:即库存剩余量(毛)净利率=(剩余量理论利润÷已实现销售收入)×100%,)
(c)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销量额和月均产销量额:是两个本质不同又有联系的计算计量概念,不只专指以月份天数为准,而主要以专指某品类品种单位成本利润及率一致的产出量额和销售量额为基准,这样在某月内也可以适当跨月数计算成本利润及率相同一致的品种量。月均产销量额指产出量额和销售量额的平均数量额。
(d)剩余量额:含指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出量额与销售量额一致的剩余量额,也含指同批次采购品未使用完同时未退货货退款的部分,剩余量额也含含指同批次退货量额,换货量差额,其剩余量额按单位品种进价或单价乘以总剩余量即可。
(五)成本费用计量方式和其利润率计算的不足:
成本费用计量方式,它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总的来说它是对着单一品种而言有一定的有用性,一旦对着同一企业多品种时就无能为力,得出的计算结果就是错误的;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即管理、销售、财务费用),它的问题在于:(A)它试图通过计量公式而非加减扣除方法,得出费用成本和毛利的比值关系,但实质上,只能是单一品种的毛利,且不能把多个品种整合在一起或是累加;因为,总费用和未计量税和息没法算;(B)在没有某时间段,如与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总成本和实销总收入参与参考指引下,成本费用利润率计量并不完整,是断章取义式的一切刀,因为,即使是单一品种,也有因实际销售量额和剩余量额的总费用税息的对应划分分配问题;因而,这个比率不正确;(C)即便是损益表式的加减归集计算方式也不正确,因为,它的本质仍是以变动成本法为计算基点的,即便是实现了总收入中的成本定价利润率,也隐存谬误,这里含混着产销成本值和费用成本两个不同阶段本质的大项,两者的本利率是不一样的;(D)同时,也在漏失着如退换货或津贴着一些其它小项费用成本;(E)成本费用利润率的真切来源,实际上是来自产出值计量阶段的成本利润率的套用,即利润÷成本×100%,这是以成本定价为基点的产出阶段,以理论利润为标准的计量观,有其正确性,但是,到了经营销售阶段,仅只有完整销售完某批次总投入量额的条件下,才能仅以损益表式加减计量的方式使用该公式。
特例项:有关计量实际发生费用额与实际发生收入量额之间的成本率占值方式可行吗,即费用不象成本有理论利润,费用是纯成本。可否用费用成本率=费用项÷实际收入量额×100%。这个费用公式表面看可能有问题,但实际上,它近似毛利率计量公式,无非是准确计量出费用额的真正占比,因为,根本来说,费用不是具有企业纯利润计算性质。这与剩余量成本计理有本质不同,拿这个剩余的成本除以实际收入量额得出成本率,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剩余成本应当是原总批次量额的一部分,而不是实际收入量额的一部分,同时,它带有理论利润性。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即管理、销售、财务费用);
就对着单一品种的某种有用性而言,费用成本率的计算:原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即管理、销售、财务费用);变换为:费用成本率=费用成本额÷实际销售收入量额×100%;该费用成本计算公式,表面可能有问题,但实际上,它是利润率的计算借用方式,公式的内涵在于准确计算出占比率,但是,要区分计算对象有不同本质。因为,费用项,总的来说是成本类,但性(值)态。根本不同于有产出性的和要销售的产品成本,它既是企业的总成本,又有纯利润支出性。
在单价所含的本利率中,因为,已实现收入中的毛利润是销售活动,改变了仅是产出性原有本利属性;同时,因为,有剩余量额的本利存在性,剩余量额成本的计算,原应在总产出成本量额减去实际销售成本量额,这是一种非核值核算方式变本变利后的剩余成本量额。
用实际收入量额减去剩余成本量额(不含采购剩余量额)和费用成本额=实际毛利额;用毛利额除以实际销售收入算出毛利率;用毛利额减去财务费用额及税费成本额得出净利额;再用净利额除以实际销售收入得出净利率。实际毛利率及量额的计量,已含有实际收入中的实际成本收回性,应不再重复计量。
(六)账实相关分析,双层关注过程本利信息;
现行财务计量性核算,也关注账实相关分析,但是,账面报表数据与实绩发生情况不对应协调,往往只是归结为资金类理念的算账,缺少多值视角的关联透彻分析,仅仅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有些单列纵深项目如单位应收账款成本,往往无人关心而脱节和漏空。时间一长人们都不知到它为何物了。即比如,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这两项财务计量数据,所涉及的对象应该是已销售量额或赊销品种量额或折扣折让量额和使用供应链用品量额,因为,它们都涉及企业内涵式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长品质。实际上,它们又都是企业产品资产的成本和利润的另外表现形式,因而,应当不可避免地计入单位综合成本量额值率中,而且应当单列分别计量,不能相抵相消,因为,这是由于还要详细跟踪计量观察,赊销品种的质量表现和供应链用品的质量表现。
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及率;产出量额和销出量额和剩余量额的财务品值计量观。指无论与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出量多少。均以产出总量额和实际销量额为准起点,实际销售量额和剩余量额情况的计量核值核算可不在此列。它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产出值单位成本及本利率。也不同于后续包括销售费用的简单增加计量的单位成本计量核算。是指以单位时间段,如与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出量额和实际销售量额和剩余量额,以及各种差额统计的单位综合产销成本及总产销成本变化核值核算的。因为,有的是订单销售。可能会呈现销售量加乘出超产出量值情形。有的则是销售量小于产出量。这里暂不考虑因材料或中间品等的价格上涨或降低。这里暂不考虑营促销,广告,季节性等外部影响销售量因素,是指极有可能产生的诸如因产品内在稀缺竞争品质如产品品类差异化雷同,浅值,特性值不优异等的低销量额。产出销出和剩余量额和费用税费的财会计量方式中,单位综合产销费用税费及成本利润变化及率。是含指包括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剩余成品量额存货,相关供应链用品,中间品,中间成品,零配部件,包装物品,生产性生物资产;各种销售费用,相关财务费用,各种税费;期间的广告营促销投入。应收应付账款。各种租赁费用如门店及房租或模具工具租赁及工资等额。但不含不相关的各类借款额。
传统产出值意义的成本观,是由价值均摊成本构成的,基本上是一个常数量成本,这对单位成本是一种极大极深的误解。现代累加性再成本观认为:一样的量,不一样的值,剩余的量额是销出量额的家属,具有相关连累连带性。即按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销后的剩余量额计量再发生单位综合成本,亦即剩余的量额累加后给原有实际销售量额,于是原有单位成本又一次被合理综合计量,这才是科学,一旦售出再均减即可。
(七)如何变本变利确定保本保利量:(注:此法仅供参照理解辅助使用);
传统保本量额计算方式不全,没有考虑相关成本及率的参与变化;传统保本计量方式的荒谬性在于,它不考虑相关成本折量计入的因素,同时,它认为成本定价后的本利率是不变的。于是乎,产生了另一种被误导的狭窄本利观,即只考虑量内范畴的销售收入,不考虑其它相关成本项。本利先行收回的数量观,一直在作怪还不自知。如一种商品生产了100件,每件单价10元,定本定价本利率为成本70%,利润30%,共计全部收入应当是1000元,如果先期卖了70件,就被视为生产这100件的产出成本了,这种看似准确的保本观实际存在问题正在此发生。其一,它孤立地看待了应有的保本保利量,没有联系地将其间发生的诸多费用成本和剩余量本利率已变的量值事实计算进去,只是在某个会计期间归集性加减统计核算,并不等同于量的核值,仅仅表现出了收入和成本的升降,这就冲击了原有保本保利量值中本利率标准,并没有折量计入本利率变量变利值中;因为,保本保利量仍是按原有本利率计算的;其二,在当剩余量没有出售的情况下,余下的量值是净利呢,还是本利兼有,这是否会是另一种对原有总量的割裂,同时,实际上这时的剩余量中本利率已经变值了,是其中的成本率变高了对应利润率变低了,再用原有成本定价的本利率给出的结果虽然一样,但是,都隐藏了本利比率不一致的事实。其三,真实的保本量是收回总成本的量,即卖够总量的成本的量,如果将其设定为如下一组本利比率,则百分之五十本利差的卖二抵一,百分之四十本利差的卖一点五抵一;百分之三十本利差的卖三抵一,百分之二十五本利差的卖四抵一,百分之二十本利差的卖五抵一,这只是有限范围内的保本标准,只是基础的一步,但它的不是更大范围的标准,误解也发生在这,它们并不等于同时保利,因为,保利的真切要领应当是指:卖够总量利中累加利的总量值,这就需要折标准值总利的量是多少,答案已经有了。恰在剩余折量中。
收益目标:计算得出保本保利临界量额;如已知某产品的批量产出总成本为3000元,单位产出成本10元/件,单价为15元/件,总应收入为(总成本×单价)3000×15=45000元,共计生产3000件,问需要销售多少件保本开始盈利?
求出成本定价利润率:即利润÷成本×100%;计算公式的适用,得出5÷10×100%=20%;
应用计算公式:总成本除以单位成本算出总件数,即3000÷10=300件(产值件);未知件数,用总成本除以单价得出保本盈利临界量额,即3000÷15=20件(销售件);
为何这个有用:(成本定价毛利率×已销售量=已实际收入≥总成本=总保本盈利量);或单价乘以应达到的销售保本量件数。
或单价×已销量=已实际销售收入≥总成本=总保本盈利临界量,即它的试算销量额;
表8 特混随算利润演示表:
单位售价; |
单位/元;数量/件;金额/元; 利润/率;成本/率;日期; |
单位产出成本; |
|
月(本)批次应销售收入;(含营业税或营转增及附加。) (含月(本)批次应收帐款量额已或准收入且指扣除减值准备); |
月(本)批次应销售成本; |
|
实际销售收入(含产成品,经营品,自制半成品,工业劳务,服务类项等); |
实际销售成本; |
|
月(本)批次应收帐款量额成本; |
折扣折让返点率量额; |
|
退换货差额及补津贴; |
剩余成品和非成品量额; |
|
剩余采购品量额; |
月(本)批次应付帐款额; |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及变更; |
|
月(本)批次财务费用; |
毛利额及率; |
|
息税额;单位销售成本;总成本; |
净利润及率; |
|
七 新量本利: 销售收入≥总成本开支(含各种费用成本,销量成本,剩余量成本,非成品成本,应收应付款额,税费等) = 保本盈利;
销售收入=总成本十利润;利润(实利)=销售收入-总成本十(实销成本十剩余成本);
量本利:销售收入额=总成本十利润;利润=销售收入额-总成本;
销售收入≥总成本开支(含销售费用成本等) =保本盈利;销售收入≤总成本(仅含如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管理费用成本) =亏损;
(一)销售成本应含什么:销售成本不等于全部成本;
原应销售成本量额,实销量额成本,剩余量额成本,剩余采购量额成本,应付帐款额,退换货量差额,剩余非成品库存量额,应收帐款减去折品折让返点津贴的量额,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相关财务费用,税费额,变更费用额。
销售收入盈利的真相:收入不等于利润,现金不等于利润,销售收入应含什么,原应销售收入,原应销售成本,实际销售收入,实际销售成本,剩余成本量额,应收帐款收入成本和减去折扣折让额后的量额,剩余非成品库存量额,退换货差额津贴,剩余采购量额,应付帐款,销售费用,管理及变更费用,相关财务费用,毛利额及率,税费额,净利润及率。
(二)总成本含什么:
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固定成本;原应销售总成本量额,实销成本量额,剩余成本量额,剩余非成品库存,应收帐款减去折扣折让返点津贴额后的量额,退换货量额差额,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相关财务费用,税费,变更额费。
销售额完成额中,应有的利润率是怎样包含的:销售完成额不等于自动得出了应有利润,原应完成批次总收入,原应完成批次总成本,单位成本利润额及率,剩余成本量额,
八 国际财务专有名词含指什么? (一)销售收入中含什么?不含什么?
(A)含指用来支付费用和获得利润的金额,最终净收益,留存收益的来源主项。(B)它不含营业税,不包括
特许权税;(C)销售收入中含销售成本和毛利;(D)是将价格折扣、立即付款折扣,销货退回及任何其它原始价值中扣除的项目后得到的;(E)销售现金的增加意味着存货的减少;(F)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G)收入有多种形态和本质不同的内容:如同一企业既可以有营业内收入,如软件公司为客户开发软件,又可以有营业外收入,如对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如出售残值固定资产等;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减少,如以商业或劳务抵偿债务,或部分收取现金。(H)商品已发出或已提供劳务或营业项,或取得索取价值的凭据。(I)收入确认的五种条件这里暂略;
收入有各种来源,如销售商品、利息、股利、版税、提供劳务获得等。收入与现金流的区别:收入的增加要先于公司收到的现金,换句话说,只要被承诺付款就可以产生收入,但是未得到现金,即使到期没有收回现金,收入也在商品被转移给购货方后,或是劳务完成时确认,因此,公司可能有大量收入,但是,依然存在现金流量问题,因为,现金没有收回。无法显示清楚这一年内销售收入总额中有多少是赊销的,原因是,资产负债表编制前,一些应收账款在本年度内被偿还。
(二)销售成本中含什么?不含什么?
(A)销售商品(产品)的总成本;(B)商品被偷、丢失、损坏和陈旧过时,半成品,在产品贬值占库,导致账面价值降低的费用,有时计在销售成本内,有时计入其它费用账户中。
(三)销售费用,一般及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含指什么,不含什么?
(A)该费用是除了销售成本、折旧、利息及所得税后的费用;(B)有的将广告营销费用和研发费用公开单列;(C)费用与开支不等同;(D)支付给所有者的费用等于是净利润的减少;(E)折旧费用,在原始购置成本中,有一定比例作为费用来记录,是收取资产的使用费,可以不用现金支出来表示;(F)利息费用,指计息债务所产生的利息金额,也包括其它类型的融资费用。如贷款派生的费用。(G)所得税费用,是指专项的应税收益计算,不包括其它类型税费。(H)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但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四)毛利中含什么?不含什么?
(A)含指将商品(产品)成本从销售的中扣除后的初步利润;(B)含指其它费用没有扣除;(C)在营业收入中,也有含指因折扣,进出商品(产品)等折让扣除额得到的初步利润;(D)仍不含营业利润前应扣的费用;(E)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如银行存款减少,减少应收账款等,也可能表现为企资负债的增加,如应付账款的增加。
(五)息前利润中含指什么?不含什么?
(A)销售费用在销售成本中扣除;(B)“营业费用”,指广义的一般费用管理费用和折旧费用在毛利中扣除,有的也含指销售费用。
(六)税前利润中含指什么?不含什么?(A)扣除债务利息费用;
九 在总销售收入和净利润之间发生的双重关联关系; 总销售量与额与值要细分,各有其意,并不相同,也不是一个意思,并不是直线一贯到底的统一关系。
因为:(A)其间的实际销售量额与剩余库存量额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孤立分割看待,根本原因是实际销售量额和剩余库存量额本身双双使成本利润及率变化了,同步相关对应增减升降了,库存剩余不同品种的量额对应性质与实际销售量额具有连累关系;再不应用原有的成本利润率衡量了,它们之间已经是连累性连带关系了;剩余量额的相关成本量额率的成本利润额值及率对应相变;系统层次成本利润额值及率的量值化特征,缺一项都不对;(B)其间的总销售量额中,会有退换货与津贴差额的发生,因而额与值也在变;(C)会计期间的计量差额,也要注意这个及时补回或扣除就行。但并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了;(D)购买的成本(或称之为实用供应链用品的成本),即便不是成品,但与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产出值量额值是有关联关系的,也有连累性连带关系。(E)其间的费用成本,只要是与该批次成品量额有关的,都有量值额连累性连带关系;(F)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及税费等,只要是与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成品产销余量有关的,都有量值额性的连带性连累关系。供应链用品量额与销售量额的连累关系;(G)费用成本率的上升意味着总成本率的增加,同时是利润下降;(H)库存,供应链用品值,赊销和应收款额,如果占总收入和现金的百分比同时在10%以内,则处于较困难的境地,因为,库存没有变现,产出量与销售量比的连带值关系,销售量额与利余量额比的连累关系;供应链用品占值即是应付款项,赊销和应收款项不意味着会很快降低占值百分比,而剩余有的现金实际上是利润,而只能由此降低比率,因为,它会转变为支出成本。
(一)单位产销成本中:售出量和剩余量,不在于简单核算,而在于各种单位成本值的综合核值核算;
它们显然同属于总量中的两个部分,既相关联系又本质区别,不能分别孤立看待,一分了事。因为,它们都同时牵连其相关成本项,都与其它相关项成本核算核值有多边性,因而,本(值)质不同。
一是已售出的量额或是称之为销售总收入,即实际发生量额的收入,与产出值总量的理论收入是两码事,这后者是理论收入,用它来核算只是纯数量,不为核值,核值是指实际发生项之间的数量值关联关系的量额;二是剩余量额,这里不专指分类意义的成品量额,也包括有分类计量核值的,诸如在产品和半成品一类中的量额。它们不仅与总产销量及额中的现有值有关系,与已售出的量额也有在值的关联关系,正是因为它们没售出,成本利润及率已经变化,但它们与定价性的成本利润及率的原有误以为一成不变性,是两个完全不同值的概念。
(二)数据归集和比值率中核算和核值是两码事;
传统财务分析,也有数据归集和比值率核算,而且算的很细,很琐碎。但是,仍欠缺核值性,比如,总以为总销售收入减去成本就是毛利,再减去税费不就是净利吗?它没有进一步意识到这其间的各种费用和库存剩余量额等相关成本,也是该批次总销售收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核值性计算在内是不科学的,而一核值性计算就不再仅只是减去这么简单了,因为,一旦减去,相关成本利润及率就变了,而且,它俩是对应双向升降改变的,比值率起到的剩余量额的核值作用,不再等同于起初定价性的那个完整的成本利润计量及率了,同时,这其中的毛利率,随着库存量额的多少也在变化,同样,最后的净利率一直在降低,甚至有可能是一个负值率。同样,最后一直在减少的利润及比值率,也是单位综合产销成本的成本利润及率,不再是定价中的成本利润及率内涵了。
十 折量计量核值法:(注:此法仅供参照理解辅助使用); 即把与当期发生的某月(本)批次量涉及的费用成本折算成以单价计算单位的数量。它有过渡量值核算特性,即按原本利率对应原销售收入额所除得出费用利润和成本率,再对应实际销售本利额率减去扣除。
(一)折量适当吗,为什么要折量?
所谓折量,是指与当期发生的该月(本)批次产出和销售总量有关的费用,税金,相关的成品库存成本额,按原产出本利率折成量,为的是核算有多少保本保利量,为的是实现多少量,可以算作剩余总量的总利;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便于换算的过渡方法,它们原则上讲都是资产投资收益值,都是要收回的广义利润,正是因为未销售具有成本的性质,又不完全是纯成本,它的又都可以标价用于出售,因而折量是可以的,它们也同时使成本利润及率产生了变化,它们既是实现保本保利量额中,多出要实现的总成本的量额,这样,利润率越小折量越多,相对应的是成本率越大折量越多,或是利润率越大折量越少,相对应的成本率越小折量越少,以上指够还成本利润的量,并不指它售出收入的额量。
一个原则:每次计量都按与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实销量额和剩余量额一并或总分性关联计量;不作分开分割计量;这样得出的变化成本利润及率最真实;比如:某工厂某月生产一种产品如皮鞋
生产计划生产1000件产品,实际生产了900件,卖了800件,剩余100件,实销量额和剩余量额(包括成品退货)一起核值计算出变化成本利润及率;同时,剩余量额中,也包括本批次产出量额的相关的各种形态库存如自制的,采购的,外存的非成品量。注:库存也包括展品,存店品,库存品,代制品代修品等。也可以分两步计算加总;但与总库存量额无关。可以设定参照总库存量额比较。
(二)两类本(值)质区别:
费用等金额性成本利润及率和折量性成本利润及率不同;一种情况是:按定价性的成本利润及率计算的销售量额计算,是实现利润的计量;但当剩余量额出现超过销售量额时成本利润及率就变了;同时,税费等款项的产生本身也会使成本利润及率变化了,按变化后的成本利润及率将税费等款项折量一是可以直接得出保本保利量;二是得出的单位产销量额或分配费用税费累加的成本利润及率;按单位售价折量;采购供应链用品如果进价单价高的,无非是得出保本保利量多些罢了。三是税费性金额成本在折量前也要计量成本利润及率变化;
(三)三个可看作量及计算方法:
一个是定价性的单位售价;本身应含有相应的成本利润及率;可看做参考性单位待销售收入量额;推导出计算公式;另一个是库存成品剩余量额。也可看做参考性待销售收入量额;其中,剩余利润额可看作参考性待销售利润;推导出计算公式,尽管已是变化的成本利润及率;另一个是税费性金额;既是成本也是投资利润;其中,应有的成本利润及率变化的利润额,可看作参考性待销售利润推出计算公式;
(四)三个在计算变化本利率后的可折量:
一个是包括在计算扣减了折扣折让返点津贴预收款等项额后的应收账款量额。在这里它也计入销售收入;一个是包括采购品供应链用品定制品预付款等项额后的应付账款扣减量额。一个是包括各种相关费用和利息税金;
(五)库存量额品种及各费用项量额折量事项:
各种税费及供应链用品的折量额,且对应着各品种已实际销售量成本再进行分配;在求取单位综合产销和累加税费成本及成本利润及率时,也须从销售量额和剩余量额视角计算核值,它们都应看作及用作对着销售收入量额计算核值,(注:以下内容仅可看作理论性参考)即供应链用品成本额对剩余量额成本总额的累加,可采用采购时的实际成本利润及率求出净成本,而各种税费则是纯成本累加,非当期发生的月(本)批次品种量额,不以总成本的累加。它们全部累加数额除以销售收入,就可以推导出实际变化中的成本利润及率。
(六)大财务价值分析举例;
最终盈亏报表分析;
举例:开始库存成本 100000
新购进商品标出成本 500000
运送费 2000
总采购商品成本 602000
最终库存成本 15900
销售成本总额 442000
表 9 最终盈亏报表;
项目组成; |
单位/元; |
单位/元; |
百分比; |
大类因素; |
细分因素; |
净销售额; |
总销售额; |
450000 |
425000 |
100% |
客户退货以及津贴; |
-25000 |
最终商品销售成本; |
开始库存; |
52000 |
235000 |
55.3% |
新购买净成本; |
258000 |
运送费; |
2000 |
最终库存成本; |
-65000 |
现金折扣; |
-13000 |
变更及管理费用; |
1000 |
总毛利; |
|
|
190000 |
44.7% |
营业费用; |
总直接费用; |
101250 |
168750 |
39.7% |
总间接费用; |
67500 |
净利润; |
|
|
21250 |
5.0% |
开始库存:是指会计期间开始时的库存,它通过物理数量乘以现零售价标准来计算出价值,最终库存:是指会计期间结束时的库存。
开始库存的成本加上新购进商品的成本;再加上运营费用就可以得出总采购商品成本。即把将要出售的商品用金额来换算的价值,欲知销售交易已成功的商品的销售成本,则须知总采购商品成本,即从其中减去最终库存成本,就可以计算得出已出售商品的成本。
案例分析:
注解:(A)总销售额(450000);初期销售量的零售价标准。
(B)客户退货以及津贴(25000);销售已成功但随后又被取消的情况(信用偿还,现金偿还或部分偿还)。
(C)净销售额(425000):从总销售额当中扣除客户退货以及津贴之后的剩余金额。
(D)开始库存零售价(100000):季节初期的商品价值(见零售价为标准来表示)
(E)开始库存成本(52000):从总采购商品的零售价中扣除价格上调部分之后的剩余金额。
(F)新购买净成本(258000):已采购商品的标出成本。从总采购金额当中扣除退还给
供应商或者提供折扣优惠金额之后的剩余金额。
(G)最终库存成本(65000):没有售出的库存成本。
(H)运送费(2000):将商品运送至约定地点的费用。
(I)现金折扣(13000):供应商所提供的折扣优惠。
(J)最终商品净成本(234000):从销售成本总额中扣除现金折扣的剩余金额。
(K)变更及管理费用(1000):为销售商品的费用,包括在最终商品成本部分。
标准代入模式:
(A)电脑玩具:单位产出成本7元/个,单位零售价10元/个,单位利润3元/个,成本率70%,利润率30%;
(B)销余量额:
开始库存成本量额÷单位成本售价52000÷10=5200个(含指售价的);
或开始库存成本量额÷单位产值成本52000÷7=7428个(含指成本的);
或最终库存量额÷单位成本售价65000÷10=6500个(含指售价的);
或最终库存量额÷单位产值成本65000÷7=9285个(含指成本的);
(C)总销售量额:总销售收入额÷单位售价成本450000÷10=45000个;
收利:45000×0.3=13500;
收本:45000×0.7=31500;
(D)扣除杂项成本因素:或总销售收入额-客户退货及津贴÷单位售价成本45000-25000÷10=42500个;
实际销量:总销量-开始库厚量 45000个-5200个=39800个;
库存本利变化:库存额×成本率 52000×0.7=36400元;
库存额×利润率 52000×0.3=15600元;
实际销售额:总销售收入-开始库存额 450000-52000=398000元;
收回利润:398000×0.3=119400元 收回成本:398000×0.7=278600元;
实销本利比:实销额×单位成本率:398000×0.7=278600元 收回利润;
398000×0.3=119400元 收回成本;
营业费折余量:即总直接费用加总间接费用折成余量,用单位产值单品本利率折即是:168750÷7=24507个(含指成本额);
168750÷10=16875个(含指售价额);
参照比较资料:
(A)售出商品成本=总采购商品成本-最终库存成本;
60200-235000=367000;
(B)开始库存=净销售额-售出商品成本和运送费;
452000-367000-3000=52000;
(C)最终商品销售成本=销售成本总额-新购买净成本-现金折扣+最终库存成本-变更及管理费;
442000-258000-13000+65000-1000=235000;
(D)最终净利率的变化=净利润÷销售收入=0.05=5.0%;
(E)最终净成本率的变化=净库存成本加营业费用÷销售收入=0.95=95%;
(F)销售成本率的变化=最终销售成本÷销售收入=235000÷425000=0.55=55%;
(G)营业费用率的变化=营业费用÷销售收入=0.397=39.7%;
最终商销售成本折量:最终商品成本量额÷单位成本售价;
235000÷10=23500个(含指售价的);
或最终商品销售成本量额÷单位产出成本;
235000÷7=33571个(含指成本的);
错误计量类资料:(A)购买商品库存成本折量:购买库存成本额÷单位成本售价258000÷10=2500个(原因:已有最终商品销售成本折量);
(B)单位产值成本得出的开始库存金额即7428(个)×7(元)=51996元(纯成本)或单位售价;
成本得出的开始库存金额即7428(个)×10(元)74280元(销售成本);
74280-51996=22284(售利)或74280×0.3=22277元;
(C)误将开始库存量额乘单位售价成本:即52000×7=364000元;
(D)误将总销售收入减去开始库存成本:即450000-52000=398000元;
(E)误将得出的数除以单位售价成本:即39800个÷7=5685元;
参考文献 B《店铺数字与报表分析》丁兆领编著,中国发展出版社,第2版2010,2;113-163
B《微利博杀》山本武道,松江满之,萌田,道量著,孙丹译,化学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8,3; 184-134
B《管理会计》潘飞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09,1;176—194;
B《管理会计》许萍著;厦门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0,7;147-196;
B《不懂成本做不好管理》陈红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2版2013.6;16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