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物科技公司,主营进口生物试剂及各种耗材,去年销售收入近1个亿。今年,该公司的业务增长乏力,需要取得突破,因此,管理层考虑设计一套新的激励制度,以促进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他们的着眼点放在销售增量的阶梯式提成上,具体做法是,销售人员每月完成一个基础指标——6万元,获得基础奖励600元;此后,销售额在60001-100000元之间,提成系数为2%;100001-150000元之间,提成系数为5%;150001以上的提成系数为8%。
这是一个典型的销售额增量激励策略,即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销售人员不断做大销售额,从而使团队的销售额有所突破。看起来,这种制度设计非常科学,但实际执行中,却没有发挥作用,至少远远没有达到管理层的预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我们分析了该公司的销售报表,发现了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报表显示,该公司的客户数量超出想象,多达1000余家;年购买量达到20万元的客户,只有93家;而年购买量几百元的客户,居然有307家。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没有形成客户聚集,也就是说,销售人员“生冷不忌”,什么样的客户都不放过,大小通吃。
什么样的客户都做,就意味着客户越来越多,这难道有错?是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非常著名,是关于E-buy(易趣)的成长,1998年,有化妆品经营背景的惠特曼进入易趣,担任CEO。她入职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梳理客户,她发现,当时的易趣客户非常分散,各行各业,五花八门。她通过销售量统计,找到排名前五的客户群,然后针对这些客户,重点投放广告。这种策略的出发点是,既然收藏家乐意上易趣,那就面向他们宣传,实现两大目标:一、使那些还没有上易趣的收藏家也上来易趣交易;二,使那些还在地面交易的订单,也放到易趣平台上。而实际的效果是,惠特曼成功了,易趣从此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第二例子是我小时候的经历。小时候,田里的稻谷收割完毕,我们一群小孩就去田里拾稻穗。大多数小孩低头干活,但有的人抬头干活。一天下来,抬头干活的往往比低头干活的拾得更多,有时甚至是成倍的差距。原因何在?那些抬头干活的小孩,能看到不远处有“成堆”的稻穗,而低头干活的小孩见木不见林。
如果管理层没有告诉大家应该往哪里走,那么,大多数销售人员会“低头干活”。客户量多,未必见得是好事,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每个销售人员要维护七、八十个客户,如果一家中小企业中维护上千个客户,那么,整体上讲,这等于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分散利用。显然,这样的利用率会很低,浪费严重,效益并不理想。
那么,管理层如何引导销售人员做重点客户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激励制度。上述案例,那家生物科技企业采用销售额增量激励方式,实则是鼓励大家什么客户都做,只要销售额上去,就奖励更多。如果换一种做法呢?采用差别提成法,即大客户的提成与小客户的提成比例不一样,那结果又会是什么?显然,销售人员一定拼命做大客户,或者,把原来的“小客户”做成“大客户”。这样,销售额同样会增加,而企业的所耗费的资源会减少。反过来,当企业的资源能够集中优势投放的话,那么,企业又可以做更多的大客户。这叫正反馈。
同样的道理可以用在大多数企业,譬如你好想鼓励销售人员集中做一个行业,以形成细分市场的优势,那么,你也可以采用差别提成方法。一段时间后,当企业在细分市场占据优势后,销售会变得越来越好做。因为客户永远存在一个羊群效应,他们热衷于模仿,热衷于赶潮。
所以,激励制度远远不等于满足销售人员的奖金需求,它有更高的战略价值,即营销导向作用。企业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么,必然会整体陷入一种“混沌状态”,无法形成真正的“销售突破力”。
作者:精益营销专家王浩老师,邀请王浩老师讲课请致电1371860131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