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叙均
不讲正确的废话
峰加实效营销的颜总, 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我在峰加年中会议给小伙伴们讲点什么。其实这让我很焦虑,现在的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容量太多,甚至有些年轻人的东西我都不知道,他们也不愿意听一些正确的废话。所幸我在江湖上多走了几年,而且每个人的经历总是不会雷同的,所以就着自己的经历,给大家来几两情怀,灌一碗鸡汤。
前戏:沾一点高级趣味
年初的时候,我给自己和团队定了个基调:创新与专业,我自己在没有人点赞的情况下,每天坚持写一条“创新与专业”的日记,所以今天写着写着,又想脱离专业的“低级趣味”来点创新,来一次裸奔的演讲,来映衬这个高级趣味的年中会议。前戏有点长,现在我们来进入正题。
要承认,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
平庸的定义有千万种,在平庸的人群里,有人甘于平庸,但绝大部分人是想战胜平庸的。不甘于学习平庸、不甘于工作平庸、不甘于PPT平庸。就算是自己甘于平庸,你也一定不希望在你父母眼里是平庸的,在你未来的儿女眼里是平庸的。
如此这般,我们就无时无刻不与那如影相随的平庸做斗争。不要让平庸附体,你才有可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成功者的相似之处
先不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出身、性格各不相同,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失败之处,成功的人却总是有些相似。比如他们看问题、想问题的方式、或者是理念与众不同,又出奇的一致,这我称之为金融思维。
先来普及一下什么叫金融?
百度一下,我就知道了: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期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
听起来有点拗,记住三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第一是在不确定的环境;
第二是资源跨期;
第三是最优配置决策行为;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大家最近都知道孙正义干了一件很大的事,就是卖了阿里巴巴的股票,套现上百亿美金,买了ARM的股票。
在正常人的眼里,这是一笔充满风险的生意,因为阿里巴巴每年盈利可以预期,还保持正常的增长,ARM虽然很牛,但就资金回报率来说,短期内不见得比阿里牛多少,而孙正义看好的以后是否会成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其实还是未知数,所以叫不确定的环境;
这件事情里面,阿里巴巴的股票是孙正义今天的资源,ARM的股权是孙正义明天的资源。孙正义将他今天的资源变成他明天的资源,叫做资源跨期;
孙正义事前肯定经过老谋深算,一定认为他看到了别人没看到或者别人没看懂的未来,他才敢这么拍板,这叫做配置决策行为。
假设未来如孙正义所愿,ARM真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底层核心,那孙正义这笔投资的回报可能是继续放在阿里巴巴的十倍甚至百倍。作为投资人来说,这就叫最优决策。
那什么是金融思维呢?金融是跟钱打交道的,金融思维是用这种跟钱打交道的思维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一生中,进行资源跨期、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
到这里,很多小伙伴可能会想,我神神叨叨的,不知所云。且大家早有金融思维,因为我们早就开始学会存钱、买股票了。
我的答案是,如果只是把时间或者金钱看做资源,那我们还停留在一维金融的概念,厉害的人至少会运用二维甚至三维的金融思维。这就到了我们的主题,与日常息息相关、战胜平庸的三大金融思维。
金融思维的跨期组合之一:工作与能力
李叫兽有一篇《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的文章。我很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因为他就是在用金融思维讲处理工作与能力的关系。
为什么开了百万公里的的士司机有很多,但没有一个人成为赛车手?
为什么种一辈子田的农民的那么多,只出了一个袁隆平?
为什么你做了三年文案,还是想不出可以获奖的创意?
为什么你做了10年设计师,还是只能拿1万的工资?
因为你太早让自己的工作停留在“自动完成”状态,没有对自己的工作技能进行刻意、反复甚至残忍的练习。以“自动完成状态”完成的叫工作,刻意、反复练习某项工作技能,你才能具备成为专家的能力!
如果你每次接到一个工作,不只是把他看做是今天的工作,而是转换一下维度,用金融思维”跨期“一下,把它跨成你明天专家能力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会发现,你平时那种处理工作的思维和方式都要变,你会去想怎样做得比张三更快一点、怎样做得比上司做还完美一点,甚至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你也在为这类工作做有意识地反复练习。而一旦学会如何“跨期”了,你也会有孙正义的感觉,你看到的不再是工作的枯燥,而是能力提升、成为专家的超额回报。你就会认真把握当下一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工作,将可能的乏味、困难、压力变成你进步的养份,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自己傲视同侪的核心能力。
金融思维的跨期组合之二:专业与发展
现在大家都清楚,一个人也好、一个公司也好,如果你有很好的专业能力都会有很好的发展。但我们的专业能力不是一开始就有或者今天有了就能管一辈子的,我们需要通过专业能力获得发展,同时需要在发展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但很多时候,这两个东西在时间上是错位的。有发展机会的时候能力不具备,能力具备的时候未必有专业实力。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这样的情况:这个投标如果中了,我们的业绩就漂亮了;这个客户如果能搞定,公司就能上一个新台阶。但很多时候往往难遂人愿,事后总结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出现这样的结果多数还是因为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硬,因而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为了不让发展契机反复从手指缝里溜走,我们就必须有跨期的金融思维,将那些未来可能的发展机会跨期,转变为今天、现在、当下的实力积累。
这不是追求那种传统朴素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哲学,而是基于金融思维之下、经过综合权衡后的一种决策能力。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因为贪嗔痴是人的原罪,人很容易陷入那种对短期的、较小的发展机会的本能追逐,而放松为抓住更大机会需要的能力积累。
但我们知道每一个牛B的人、牛B的企业,都一定要经历几次这种牛B的跨期。在座的每一位和你们那些中学毕业就出来社会工作的同学相比,你们已经成为了这种金融思维的受益者,因为你们将马上可以拿工资、喝酒、谈恋爱的发展机会跨期成了继续待在学校里过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所以你们今天才有了比他们更大的发展机会;亚马逊长期不盈利,把看似唾手可得的股东利润跨期为在品类扩张、物流、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专业实力积累,从而让它成为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王者。
掌握以上两点最多只是让你战胜平庸,成为职场、事业上的强者;如果站在人的一生这个角度,我们就还需要在处理以下关系时懂得使用金融跨期思维。
金融思维的跨期组合之三:人生三维,需顺逆跨期调整前行
人生是个大命题,我现在倾向于将人的一生分解为三个维度:性命、生命、慧命。
“性命”就是人的生理生命,指是人的生老病死、强壮或瘦弱;
生命”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容易、活容易,但生活不容易”,指人的社会性,简单点解释就是指马斯洛定律里的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几个指标,不同的指标代表不同的生命质量;
慧命不是很好理解,粗糙点理解就是看透世间繁象、祛除心中烦恼的智慧。
每个人一生都由这三条命组成,不同的人生就是这三条命的不同组合方式。这三条命不是层级关系,而是同时存在、三位一体的,都有出生、发育、成长、凋谢的过程。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每条命的成长节奏不一样、三者发育的均衡性也不统一。有些人瘦弱多病却机敏聪明、有些人四肢发达却头脑简单、有些人富贵等身却终生抑郁寡欢、有些人一世清贫却知足安乐……
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就是让这三条命活得旺盛又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三者之和的最大值。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实现这三条命的最优配置?这就需要运用金融跨期(界)思维。
因为很多高人、牛B的人也不见得能在这三种命中运用好金融思维,典型的例子就是乔布斯。在我看来乔布斯的过早去世并不是天妒英才,而是可能他也缺少这一级金融思维的智慧。乔布斯虽然到过印度、中国,也学过参禅,但他只是将这种禅的智慧运用到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中去,并没有将这种智慧运用到如何管理好他自己的三条命中间去。他后期的健康恶化与过早去世,应该是与他长期保持的极端、焦躁、完美主义密不可分的。当然或许有人会说,如果不是他那样的性格,他可能就开发不出IPHONE/IPAD这样的产品;而且他本人也许不见得会认为他的离去是一种遗憾,他对自己的一生也许已经心满意足了?我并不这么认为,至少我不相信他是没有遗憾的离开我们这个世界的,难道他就不想呆到亲眼看到IPHONE7、IPHONE8的诞生?而且就算他没有遗憾,对广大果粉没有留念,难道他不介意给他的太太、家人留下遗憾和悲痛?
总的来说,我们要战胜平庸、成就丰盛的人生,我们要有三条命的格局,同时知道灵活调度这三条命的资源,实现三命之和的最大化。以我对那些真正牛B的人的观察,他们的人生往往是这样的:首先是“性命”是底线,发育的时候注意营养、年轻的时候注意锻炼、中老年后注意保养,所以他们的命都很长;“生命”这条线上他们一般信奉自强不息,努力扮演好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赢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慧命”上,他们一般都会有信仰,因为这是他们抵达智慧的捷径,纵使他们拥有很高的社会意义上的成就,“慧命”的成熟会让他们拥有很好的品格和超然的洒脱,对一时的荣辱、兴衰看得比较淡然。
再来看一个曾国藩的例子:
梁启超悼念曾国藩:
武乡可拟,汾阳可拟,姚江亦可拟,潇湘衡岳,间气独钟,四十年中外倾心,如此完人空想象;
相业无双,将略无双,经术又无双,蒋阜秦淮,大星忽陨,廿六载门墙回首,代陈遗疏剧悲哀。
在曾国藩故居有一座建筑,叫思云馆,是曾国藩缅怀父母亲、祭奠祖先的地方。门口有一副对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得一壁清 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大意是我不怨天也不尤人,反身自省争一个壁清,让内心重现清镜壁明,来日也必定能扶摇直上。记初心不妄动,不必他人相助,却依旧可以直上云霄。心存志向与抱负,然命终是由己不由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完人之一,曾国藩何不是在三条命里闪躲腾挪、自由转换,最后才迎来人生的最后胜利的志向与智慧。
谈人生,喝鸡汤,试将平庸碾碎,暂止无病呻吟谈伤感。希望各位告别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