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企业培训网!本站提供优质培训课程和培训服务!
免费注册 | 会员登陆 | 将本站设为首页 |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管理为什么要追随经营?

  最近,众多管理类的自媒体都在争论一个问题,那就是“管理水平能不能超越经营水平”?

  争论的起点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曾担任过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兼CEO陈春花老师在2015年2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这句话和这篇文章两年多来被广泛引用和转载。在2017年7月20 日,另一位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肖知兴老师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发表文章评价“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这一观点是怪论,助长了企业不重视管理的倾向。其观点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由此引起管理界议论纷纷。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这两个不同的观点,经营与管理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记者最近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刘松博。

  不存在的争论

  记者:管理水平确实不能超越经营水平吗?您支持哪一方的观点?

  刘松博:两位老师都是以理论与实践并重而知名,对管理学界和业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我本人非常尊敬的前辈。陈老师因为其传奇的经历和贡献,堪称中国管理界的殿堂级学者;肖老师是在国际学术界都被认可的顶级学者,他也是我们劳动人事学院的校友,沿袭了学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传统,对管理实践有着深刻洞察。这场争论我也注意到了,并且仔细研究了他们的观点。我的感觉是双方都有道理,甚至都是真知灼见,但是由于两位老师写作的出发点不同,期待的阅读对象也不同,所以并没有形成事实上的交锋。

  陈春花老师那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管理要为经营服务。为了强调这个观点,陈老师写出了引起争议的这句话: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在论证中她举的例子是很多经营水平不高的企业竟然开始了流程再造的努力。可以推论,她所说的管理水平过高指的是企业应用了不切实际的所谓前沿时尚或者所谓“伟光正”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超出了企业所在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现状的要求。

  而肖老师在他的文章中主要想批评的是很多企业家对于管理叶公好龙的心态,其中谈到,他担心“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这种观点会助长一些企业家轻视管理的不良倾向,因为这种观点“对于走火入魔地醉心于提出各种管理新概念的某些企业家很对症,对于我们本来就叶公好龙的民营企业老板,就南辕北辙了”。他所说的管理与经营的关系体现出了权变的思维,即不同的企业(家)应该对应着不同的管理要求。

  仔细思考下,两位老师其实都认可企业应该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管理之道。二者的观点并没有本质的矛盾,只是他们是分别写给过度管理和轻视管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家)看的,所以侧重点不同而已,肖老师甚至还认可陈老师的观点对于部分企业家是对症的。很多有影响力的自媒体都引用了引起争议的那句话,甚至单独拿出那句话作为转引文章的标题,某种程度上放大了这场谈不上是争论的争论。两位老师看似有所争论,但其实是各说各话,大家如果是为了看观点之争,很可能有看错了戏的感觉,但管理和经营间关系这个话题却是非常重要的,值得管理业界和学界思考,所以我说这个讨论还是搭对了台的。

  管理与经营如何定位记者:那么,管理和经营各自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刘松博:管理和经营在学理上的边界并不清晰。中文语境下“经营”这个词在英语中其实并没有特别好的对应词汇,一般大家会想到用business,而business这个词也往往被翻译成“业务”。用这个思路粗粗区分的话,经营大都针对的是外部业务,而管理大都针对的是内部运营。肖知兴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围绕员工时我们讲管理多一些,围绕客户时我们讲经营多一些”,陈春花老师更细化了这观点,认为管理工作应该抓“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而经营工作应该抓“销售”和“利润”。

  我建议可以考虑用平衡计分卡(BSC)为思考框架,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这两个维度可以看作是管理的辖区,客户这个维度可以看作是经营的范畴,而财务绩效维度则是管理和经营共同作用下的最终结果。这些区分当然并不算十分严谨,但是在日常语境下讨论应该也够用了。 

  记者:您认为管理和经营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刘松博:如果上述界定可以被接受的话,那么我把管理与经营的关系简单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管理水平既不是经营水平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管理好了,企业的客户是不是就会多,业绩是不是一定就会好呢?不一定。因为影响企业获得客户和业绩的因素和条件实在是太多了,竞争对手、宏观政策、技术迭代、资源条件、社会认知、经济周期等等,不一而足。同理的,企业经营好,也不代表它的管理就一定好,也许只是因为它抓住了某个市场机会,成为了风口上的那只猪。这是管理实践中很无奈的事情。那么,企业为什么还要必须重视管理呢?因为二者还有下面的关系。

  第二,管理对经营有促进作用,且促进经营并非管理的唯一任务。虽然存在很多促进企业经营的因素,但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可控因素之一,也就是说,企业能够通过控制或改变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来影响业绩,这会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尤其是管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有重要的支持和推动。风口过去后,很多飞猪都会掉头栽下来,死相难看,但是管理卓越的企业是最有可能平稳着陆、继续健康发展的。这是经过数百年来很多企业验证的,也是实践者和理论家孜孜以求管理优化之道的主要原因。

  陈春花老师2015年2月在其微信公众号中的一篇文章提出:管理要为经营服务,且管理只对绩效负责。这强化了尤里奇的from the outside in的理念,也是对德鲁克观点的进一步深化。然而需要指出,企业家在理解“管理只对绩效负责”时,一定要注意绩效分为不同类型,即使是财务绩效也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指标,简单区分也可以分为长期业绩和短期业绩,管理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业绩而做出损害长期利益的行为。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和1973年出版的《管理》这两部传世名著中,确实都提到管理层应该以经济绩效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要把经济绩效放到首位,但他也指出这并不是管理的唯一任务。德鲁克还提到使员工具有成就感以及承担社会责任都是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管理不仅要为经营服务,对绩效负责,还要为人和社会本身承担责任,这也是德鲁克的企业要平衡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思想体现。甚至在未来,随着人力资本价值越来越全方位凸显,康德在1785年提出的“人即目的”的理念将放射出越来越耀眼的现实光芒,管理很可能也会体现出更多的经营之外的其他意义。

  第三,更需要重视的是,经营对管理也有反向作用。之所以说更需要重视,是因为管理促进经营的因果关系容易被看到,但是二者之间反向的逻辑链条往往被忽视:首先,经营做得好,企业才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管理之中。比如人们看到华为之前的虚拟股权制度极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继而推动了企业快速成长,这个逻辑是对的,但是人们往往没有看到,虚拟股权制度本质其实是利润分红或者是超额利润分红,而正是因为华为的业绩好,才有更多的利润投入到虚拟股权制度之中,处于下行通道中的企业是很难模仿华为的这一管理方法的。其次,经营做得好,会显得企业管理做得好像很好。人们往往愿意向成功者学习,但前面说过,企业经营的促进因素和条件非常之多,甚至换一种管理方法可能会使企业更成功。实际上,企业成功经常有不为外人道的原因,往往正是这些原因可能才是其成功的关键。而也正是这样一些企业,特别愿意向外宣传自己的管理实践,包装成前沿时尚的样貌,让人以为是这些管理实践的探索才是其成功的基石,从而很可能对缺乏分辨力的企业造成误导。再次,经营做得好,会把企业很多的管理问题给掩盖住。在成长通道中,企业经常无暇顾及管理,管理问题往往也不会对企业的市场造成太大的障碍,而一旦企业增长乏力,很多预期到的和没有预期到的管理问题都会涌现出来。向这样的企业学习管理,显然是失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最佳管理实践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所有向成功经验的对标学习都需要慎重,除了要了解自己面对的权变因素与对标单位有所不同,还要考虑到对标单位的管理很可能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鱼与熊掌可否兼得记者:管理和经营二者之间有主次关系吗?

  刘松博:管理和经营二者如果能够齐头并进,互相协同看起来是比较理想的,但是现实往往并不是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和经营都需要消耗企业的资源,而资源有限是管理的基本假设,不但是有形的资源有限,即便是无形的资源,比如管理者的时间、精力和智慧也是有限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同时等量兼顾经营和管理是很难的,特别是对于资源尤其有限的中小企业主而言,显然要求过高了。某些时候经营上多推一步,管理随后再跟上来;某些时候管理上多下下功夫,然后拉着经营向前走一走,都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在战略机遇期,企业更多重视经营(但并非就不投入于管理),以积累更多资源,而在战略休整期,企业更多关注管理(但也要维持好经营),以求得稳健发展,只要二者拉的距离不要太大,都是可以预期的企业的理性行为。

  诺顿和卡普兰认为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存在因果关系,隐含的假设是经营比管理对于最终的业绩有更直接的影响,而考虑到业绩对于今天的企业仍具有终极意义,虽然管理与经营是相互作用的,但在大多数时候,管理追随经营的理念还是更具说服力的(虽然学术界对此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关于这个理念,陈春花老师有很详细的论述,我就不赘述了。

  很类似的一个争论是钱德勒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这一著名论断后,看似已经毫无争议,但另一位战略学者安索夫还是提出“战略追随结构”的说法,后来明茨伯格对二者进行了整合,认为战略和结构是相互影响的。三位大师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主流的观点,或者更有影响力的观点,还是钱德勒的“结构追随战略”。

作者:刘松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曾访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美国管理学会(AOM)会员,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

(信息发布:企业培训网  发布时间:2017-9-22 11:46:43)
绩效考核暨KPI与BSC实战训练营
版权声明:
1、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2、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企业培训网立场,本网站不对文章的真伪性负责。
3、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转载刊发仅为网友免费提供管理知识与资讯,不以赢利为目的。
4、用户如发现本网刊发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权方面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站经核实后将进行相关处理。
企业培训导航
·按培训课题: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生产管理
研发管理
营销销售
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
职业发展
高层研修
标杆学习
认证培训
专业技能
·按培训时间:
一月课程
二月课程
三月课程
四月课程
五月课程
六月课程
七月课程
八月课程
九月课程
十月课程
十一月课
十二月课
·按培训地点:
北京培训
上海培训
广州培训
深圳培训
苏州培训
杭州培训
成都培训
青岛培训
厦门培训
东莞培训
武汉培训
长沙培训
最新培训课程
年度培训计划
企业培训年卡
精品研修项目
最新信息 | 培训需求 | 网站动态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企业培训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推动企业进步,助力企业腾飞!
客服电话:010-62258232  QQ:25198734  网站备案:京ICP备06027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