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学荣
隐伏背后的哲理是根本,是思想之源。外在呈现的架构、模式、方法是其“物”化。
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瞄准了事业部制的本质追求,才能站在更高层面俯瞰新体制全局,同时,有效指导具体行进路线和操作手法。
大方向夯准之后,无非是走得快点或慢点,顺利点还是坎坷点,但你总能到达彼岸。
结合多年经验,现总结了事业部制的三条哲学观,供大家讨论、参考。
▌ 分享观
分享理念是事业部制的出发基点。
不懂分享、不愿分享,那么新旧体制就无法实现内核切换,你就依然走在老路上。
分享是因舍而得,因得而成就伟业。
分享是去雇佣制,是向优秀人力资本致敬。
分享是同舟共济、不分你我,走向共赢。
分享首当其冲的当属“事业分享”、“利益分享”和“权力分享”。
“事业分享”推动了事业部的划分与组建;“利益分享”承诺了经营成果的合理分配;“权力分享”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决策空间。
有了事业部,就有了追梦的一方舞台;有了薪酬分配,就有了倾情演出的动力源;有了权限,就有了书写剧本、挑选演员、导演剧目的资质。
分享与时俱进,让追求自我价值的员工成为一次创业、二次创业、多次创业的主宰者,弱化了代理人现象,启动了自运行征程。
而没有分享,就无法活化组织,事业部制就是换汤不换药,改个名而已。
▌ 因变观
我们知道在数学等式y=f(x)中,y是因变量,它会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说事业部制暗合这个公式,那么x就代表用户需求及市场的变化,y就是具有因变特性的事业部制。
适应变化的敏捷与柔性,应对不确定性的自调节机制——这些都是事业部制的追求。事业部制的发展方向是趋近水样组织。
那么,事业部制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因变的呢?
首先,化大为小,对规模进行拆解,重回“小时代”。事业部作为小规模经营体与原来的“业务大船”相比,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更迅捷的反应能力。
其次,对事业部赋予责任,实施激励,解决因变的动力问题。
第三、充分放权,提高运营自由度,让贴近市场、了解用户的人直接发号司令,提高面对用户的决策效率。
第四、用户才是“领导”,在“用户领导”与企业领导之间,向“用户领导”倾斜,围绕用户这个中心点明确宗旨、分配责任、优化流程、改进服务。
第五、冲破部门墙,组建融入用户的项目团队、建立经营小体系,零距离了解用户需求,识别需求本质,且通过并行和共议机制,提高信息传递和决策效率,达到快速反应的目的。
因变经营观呼唤组织决策从纵向走向横向,从横向走向用户。
从运营层面而言,谁来决策不再看谁级别高,而是看谁是用户代表,谁是用户的知音。
▌ 平衡观
事业部制是一个主张平衡的体制,以避免单极发展过度导致倾覆。
需要平衡的一极包括:事业分化、分权及自由、强激励等。
“分”是相对“合”而言的。有事业分化,就要有事业整合与协同,以避免资源分散、职能独立造成力量薄弱、联动低效,无法满足用户交付或整体解决方案需求,或导致重要研发项目无法有效组织。为此,事业部制架构发展出整合、复合等多种形式,以应对因分立而造成的缺陷。
“自主”是相对“集中”而言的。一边主张分权及自由,另一边就要选择性集权及管控。事业部就是放飞的风筝,乘驾清风、翱翔蓝天,但不论怎么飞始终都要被一根线牵着。作为事业部制企业,有些权力是不能下放的,比如战略管理权,财务管理权、绩效考核权等。而且,对事业部之间的重复开发要严格管理。可见这里的自由是有限度的,是需要接受中央监管的,不是没有边际、无法无天的自由。
“短期逐利”是不能损害“长远发展”的。既然是强激励,就要考虑利益驱使下造成的短期行为。因此,公司要考虑如何兼顾当期效益与发展储备工作,为此,会在任期制、战略考核、干部选拔、企业文化感召等方面做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平衡不是抵消进步,更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在前进中加上一项制衡,是达成新目标的稳健保障。正如帆板运动,在乘风破浪中屹立不倒。从本质上来说,平衡是对“度”的参透和运用,对“进”的保驾和护航。
“分享”、“因变”、“平衡”六个字,道出了事业部制的精髓,在此思想下,需要做的是深度解码,以演化出事业部制的相应架构、政策、流程与制度,从而将事业部制转型落到实处。
【相关链接】企业事业部制构建与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