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染病三要素认识新型冠状肺炎
想要了解如何预防一种传染病,首先要搞清楚传染病的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的是感染了病毒,并且有能力传染给他人的生物。就新冠病毒来说,目前我们认为其起源于蝙蝠,但是蝙蝠体内的病毒正常条件下不能直接传播给人类,因此会存在一个中间宿主:蝙蝠先感染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再感染人类。虽然当前中间宿主还没有找到,但是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人传人现象,因此,当前的传染源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或者是病毒携带者。
那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呢?
根据目前的了解,传播途径有三种:一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即患者咳嗽、打喷嚏和说话时产生的飞沫,接触到另一个人的粘膜,比如眼睛、口腔造成感染;二是接触传播,指的是我们接触了感染者碰到的东西,然后用手又碰触到了自己的面部、眼睛、鼻子等位置,从而导致感染;第三种不太明确,因为我们在患者的大便中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因此口-粪传播也是一种可能的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是普遍的,从几个月的婴儿和八九十岁的高龄人群都有,任何人都没有天然的抵抗力。只不过对于原来就有基础性疾病或者老年人而言,身体状况不如年轻人,患病之后会有更高的死亡率。
企业防控专项小组行动指南
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企业可以设立企业防控专项小组,确定这个小组的管理结构、职责和分工,重点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设立检测报告制度、落实应急防控措施、保障后勤以及开展针对员工的宣传和关怀活动。
针对这个企业防控专项小组,我们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行动指南。
知己知彼,做好整体评估
首先要对企业本身和疫情严重程度做一个评估,评估疫情的风险主要是衡量企业在疾病传播三要素上的风险。
第一步,我们建议企业用如下的问题列表评估企业在传染源方面的风险。
1. 公司所处的地点在哪里?此处疫情状况如何?
2. 员工的健康状况如何,是否有人感染?
3. 员工都是哪里人,近期和亲友的接触状况如何?
4. 是否有来自疫区的患者或者疑似患者?
第二步,评估传播途径。
1. 企业大概有多少人?是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2. 员工是集中宿舍还是租房居住?
3. 主要的通勤方式是什么,会存在怎样的风险?
4. 哪些员工需要出差,目的地疫情如何?
5. 企业的业务特点怎么样 ,是否需要频繁和外界人员接触?
第三步,评估易感人群。
1. 企业员工的年龄分布如何?
2. 是否存在员工患有慢性病的情况?
3. 员工的身体素质怎么样?
第四步,评估企业措施
1. 企业办公场所能否痛风?是采用的中央空调还是新风系统?通风效果如何?
2. 企业是否存有足够的防疫物资,如口罩、消毒剂等等,可以坚持多长时间?
3. 如何进行办公室的消毒工作,如何落实?
以上这些,是根据传染病的三要素和企业防疫措施能否实施四个方面进行的评估。如果企业发现在任何一个环节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个人的建议是对于条件允许的企业,可以考虑员工在家里办公,通过在线会议、在线文档的使用降低各环节风险。
企业如何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第一步,找到和管理传染源。
这里有三个建议,一是做好职工健康档案登记,对员工的地域分布、健康状况要心里有数。二是员工过去两周的行动轨迹要做信息收集。三是掌握员工现在的位置,包括他居住的小区、小区周边是否发现了感染、疑似感染者。
第二步,情景模拟:如果在企业中发现了疑似病例怎么办?
一旦有员工出现发烧(高于37.2度)、咳嗽的情况,首先不要惊慌,因为并不确定他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我们要评估他的接触史,他之前是否有接触过诊断的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如果没有,那么其感染的概率是比较低的,这时候可以考虑是普通的流感。
但是由于普通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症状比较类似,我们无法完全鉴别,最稳妥的方式是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一旦怀疑员工是疑似患者,必须要及时将其隔离,并且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做好员工的安抚工作,然后联系企业所在地的疾控机构,请他们指导企业进行深度消毒。此外,企业要排查该疑似病人接触过哪些人,时间、名字都要做记录,然后进行14天隔离。
第三步,企业如何切断传播途径?
1. 出入公司必须登记,在企业入口设立体温测量点,检查员工是否佩戴口罩。当前阶段,不佩戴口罩禁止进入办公区。
2. 健康日报制度。每天员工的体温必须要记录,一般情况下每天检测一次,对于频繁进出公司、接触外界人员的员工,每天测量两次,早上和下午各一次。重点在于,体温计要专人专用,不能和他人共享,防止交叉感染。实在没有条件的,可以对体温计消毒,再给其他员工使用。最好的办法是企业配备额温枪,采用不接触式测温。
3. 病毒喜欢沉积在表面光滑的地方,比如玻璃、不锈钢、桌面、塑料等等等。这些位置消毒要特别注意。其他包括通风系统、餐厅、卫生间、会议室也是消毒的重点区域。
4. 消毒剂的选择。第一种是含氯消毒剂,有效消毒浓度在250-2000毫克/升,该种消毒剂可以向空间喷洒。另一种是乙醇消毒剂,也就是75%浓度的酒精,可以用来擦拭、浸泡物体,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向空中喷洒,因为容易引发爆炸。
5. 大厦的中央空调能不能开?能不开就不开,即便要使用,也要进行消毒,频率可以在每周1-2次。
6. 物体表明的消毒要保证消毒剂喷洒之后,在物体表明停留30分钟以上,才有好的效果。
7. 关于备餐问题,如果公司有食堂,需要设置一些员工就餐管理办法。首先要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的监管,以往的接触史要弄清楚,每天体温要测两次,口罩4-6小时更换。员工取餐建议采用无接触取餐,即请工作人员把饭餐放在一个地方,让员工自取,避免人员之间的接触,同时就餐时,人与人之间保持在一米以上的距离,避免人员集中。
8. 关于员工通勤。有条件设置宿舍的,尽量一人一个房间。公司不提供住宿的,尽可能提供班车,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9. 关于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必要使用N95口罩,普通的外科口罩即可,更换频率一般是6小时换一次,N95大概2-3天换一次。勤洗手,要注意三点,一是用流动水,二是加肥皂或者洗手液,三是洗手时间不短于20秒。
第四步,企业如何做好员工关怀
1. 传达正确的信息。恐慌来源于未知,焦虑来源于不确定性。企业有条件的可以展开健康讲座,让员工充分了解这个疾病。
2. 注意员工的情绪。最常出现的情绪有三种:焦虑、担忧、紧张。因为每天员工接触大量的信息,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企业在做好宣讲的同时,也要保证员工充分休息,增强体质。
这一次肺炎疫情和2003年的“非典”,有什么不同?
1、重点区域不同
当时“非典”虽然也是遍及全国,但当时的重灾区是广东和北京,一个是中国出口制造业重镇,一个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和这一次有明显不同。
湖北武汉,虽然是中国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中国南方的经济重镇、交通枢纽,但是在产业链上的经济权重,和当年“非典”时期的北京+广东相比,影响相对有限。
2、产业影响不同
2003年,中国的经济核心驱动力是外贸。但到现在看,中国自身的经济驱动力已经比较强;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武汉在医药、汽配、光电、电子等几个行业比较有优势,短期疫情影响可能会导致产能有波动,对下游的产业链有影响,尤其是原料药、电子等一些核心环节,但是这种影响是价格波动,而非断供,不太可能像日本当年地震导致全球电子产业停摆一样。
3、时间周期不同
非典”从2002年12月份开始,整个春节没有控制,2003年4月份全面爆发,6月份基本控制,7月份结束。这一次在春节这个时间点上,已经展开了全面控制,国内已有超过30个省市启动了人流控制措施。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并不是说事态全面严重,而是进入到全面管理状态,对节后的疫情控制,起到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目前来看,疫情影响时间应该会比2003年的“非典”要短。
4、应急经验不同
当年“非典”是国内第一次规模宏大的高致死、高传染疫情,为什么这次能在疫情加速扩张的中早期阶段进行封城管理,就是之前的经验总结得出的措施,这体现了目前国内面对重大灾害的制度优势。
5、经济体量不同
2003年,中国一季度GDP增速是11%,二季度回落到9%,次年一季度恢复到11%,“非典”疫情整体并没有影响中国经济总体趋势,全年对GDP总量影响,单季度大概-2%,摊到全年大概是-0.5%。17年前中国的整体GDP水平12万亿人民币,大概影响500-1000亿人民币的量级。
但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水平已经100万亿,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当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2019年一季度武汉的GDP总量是3300亿人民币,就算下降50%,影响大概是1500亿左右。算上整个湖北省,算上全国相关损失,如果按3000-4000亿人民币的损失计算,对当前国内GDP总量影响是有限的。
基于以上判断,如果国内疫情能够不进一步蔓延和扩大,那对经济总体的负面影响应该是可控的。按目前的公开信息判断,疑似病例到确诊病例的数量增速在开始放缓,这意味着线性指标已经开始放慢,说明至少第一轮传播高峰应该已经在控制范围内。
如果未来在返程高峰不出现重大变化:
1.疫情短时间内没有重大变异,且没有叠加春季流感的传播扩散;
2.没有意外的出现超级传播者,没有出现未防控情况下的大型一对多传染。
否则,后果可能就会比较严重,甚至会导致全球启动新一轮的重大疫情防控措施。如果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被定义为重点疫情区,极端情况下,可能所有的贸易、供应链、订单、进出口、物流运输、人口流动甚至能源价格都要受到影响。如果事态到了这一步,真的可能引起全球经济衰退。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作为个体,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基本上可以看到,现在几乎国内所有的公共场合要么关闭,要么要求身份登记以及佩戴口罩进入。
综合以上结论,如果不发生意外情况,我们判断2月内疫情应该是可以有效控制,二季度内可以全面收尾。
总体来看,在宏观角度上,疫情对中国总体稳健的经济形势,影响不大。在目前状态下,不可能造成局域性的经济崩溃,甚至经济危机等危言耸听的论调。我们认为没必要惊慌,也没必要恐惧。
虽然宏观层面影响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微观层面上看,影响却不小,尤其是服务业,比如餐饮、酒店、旅游、线下消费、线下商业等等,甚至包括珠宝奢侈品、肉制品消费等等。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有些三四线城市的餐饮公司,可能全年有一半的利润来源是春节的团餐,所以这次打击是比较重的。另外,很多商家为了布局春节消费黄金周,提前在12月做了各种消费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可能这个春节下来,亏损会比较严重。
再如,一些商务销售环节,春节期间没法走动,导致后期业务开展受到影响。包括有些出口加工行业,来自中国的供应商可能需要二次审核,从而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最典型的冲击莫过于这次春节档的线下院线。
这种微观层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每个人都身在其中的。
我们对比了2003年“非典”后的产业影响。基本上,餐饮、酒店、线下消费、线下商业在疫情解除后,基本一个季度左右就可以修复;入境游、大型会议等行业,基本上需要3个季度左右才能全面修复。甚至很多产业可能会从业务特点上,从商业形态上发生变化,这种影响会影响到产业整体走势。就好像在当年“非典”情况下,崛起了一批像京东这样的电子商务公司。
疫情对消费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继而对商业模式、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产生影响。同时,参考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经验,疫情结束之后,政府出台了各种保护措施,包括减税、降费、专项补贴等等,来对冲疫情中受影响的环节。我们预判,未来大概也会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出台。
2、未来哪些产业会发生变化?
我们认为集中体现在三个大方面:现代治理体系升级、生活方式调整、线上行为替代。
第一个影响:关于14亿人口的现代化治理的相关产业,未来一定会上升到更高的高度。
如何管理好14亿人口的衣食住行与安全健康生活,是人类历史上都没有经历过的命题。未来,在灾备、防控、防灾、应急等方面,如何更好地服务14亿人口,让大家更好地增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带来一系列的产业机会。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美国虽然经济发达,但是特朗普只要考虑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在中国这可能只是一个河南省省长考虑的问题;特朗普只要考虑2亿人口的出行问题,而在中国这只是交通部一个春节假期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社会整个治理体系升级方面,中国仍有巨大的产业升级机会。
业务上,体现为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医疗体系、农产业供应链、物流效率、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等;在产业链上,体现为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科技能力升级,包括更全面的数据化、智能化、更大范围的系统平台、甚至具备人工智能的灾备预测等等。各种新型科技力量会不断应用在如何更好地服务14亿人口的现代社会治理方法上。
甚至包括一直以来讨论的医疗配套体系的问题。这一次疫情中,分级诊疗问题再一次被放大,如何更加有效地配置中国有限的医疗资源,这是个重大命题。
就我们了解,在几千名疑似患者中,轻度患者占据了大部分,没有严重到致死的地步,很多人其实只要在家自我隔离,保持动态关注即可。但是因为恐慌,所有人都希望获得最好的医疗救治,蜂拥到了几个少数医院,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
1.真正重症患者可能没有被及时医治;
2.这几千人里,很多轻度感染者甚至是疑似感染者,被交叉感染和重复感染。
分级诊疗在国内其实是一个长期问题,这里涉及到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医共体的进一步建设、医疗数据化的进一步完善、远程诊疗的升级、健康档案的数字化与云端化建设等问题,甚至包括未来进一步待开发的特种机器人、智能医疗看护等等,还包括快速检测试剂、疫苗、药品等等领域,都是值得关注的产业机会。
第二个影响:关于生活方式的调整
我们研究过国外的产业发展,发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对食品、生活习惯的改变,除了人均GDP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外,最关键的是重大事件的发生。这会带来大量的产业改变,包括饮食结构、体育锻炼、社交方式、康养保健等等行业。
我们重度看好人造肉未来在中国的产业机会。
1月29日上午,北京回龙观物美超市,市民排长队给蔬菜称重
第三个影响:“线上行为替代”,即线上场景对线下场景的加速替代
这次《囧妈》的免费放映,其实是一个重大事件。《囧妈》退出春节档,并和字节跳动签约进行线上免费投放,它意味着整个线上娱乐进一步对线下娱乐的替代,很可能《囧妈》会导致线下院线革命的开始,最后院线可能只剩下基础的社交需求,未来大型电影的首发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在线上展开。未来随着4K高清与5G时代的到来,传统线下院线可能越来越被动。
再比如我们一直看好视频会议领域。过去中国主要做终端应用,买单者主要是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但是这一次疫情可能会全面加速中小企业的视频会议行为。在疫情环境下,视频会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这次疫情很可能会加速这个行业未来十年的成长。
再比如在线办公,多人协作任务管理工具、线上业务流程管理、在线教育等等领域,这些行业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原本线下的行为转移到线上。可能最开始的契机是因为躲避疫情,而一旦成熟后,发现可能这是一个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就好像当年的电子商务一样,一开始只是因为“非典”无法购物,但时间一长发现,确实这是一个更有效率、更加便捷的行为方式,慢慢地,带来了万亿级的电子商务产业的二十年黄金发展期。
“线上替代”这件事,意义非常深远。长期来说,它甚至会影响到未来中国产业互联网的进程,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分布、房地产行业。
关于整个疫情之后的产业影响,对短期、中期、长期更具体的影响,到底哪些产业未来会出现新的商业机会,以及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的具体产业影响,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在线直播课程中,和大家进一步分享,也欢迎大家关注。
我们认为,这次疫情可能会是中国经济升级的一个新起点,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
这一次疫情,把14亿人的心都连在了一起。我们相信,疫情一定能过去,我们一定能变得更好。未来等待我们的,是中国下一个十年的产业经济升级与转型成长。天佑中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以应对危机?唯有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