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都相当重视科技产业园建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技产业园不断涌现,全球科技产业园区已达上千个,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影响力量。实践证明,科技产业园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最优制度安排,也是新经济的典型示范者和先行区。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特征对创新文化有很高要求,这种文化以多种形式渗透到各种环境中,或成显性化因素被明显感觉到,或成隐性形式难以察觉,但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才发展形成重要影响。
一、各地科技产业园区创新文化比较
(一)美国硅谷科技园
美国硅谷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产业园区之一,其新创企业的成功率一直比较高,硅谷科技园的成功关键在于其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和氛围。
1、开放的人才智力交流机制
硅谷是人才和智力的高度密集区,在这里聚集了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等美国一流科研机构,科研力量雄厚,数十万科研人员成为硅谷最为宝贵的财富。人才通过最大限度地与产业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
2、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硅谷的氛围非常自由开放,硅谷文化鼓励创新和冒险、宽容失败,科技人才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精神都很强。与硅谷人价值观念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创业文化、高效的人才服务和风险投资理念,以及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为人才创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和推动
当地政府努力为科技产业园区创造良好环境,通过积极的调控政策引导企业和人才创新,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进入市场、政府主动参与重大的科研决策与开发、在政府采购中带头使用还未打开市场的新产品等,对推动人才创新创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英国剑桥科技园
英国剑桥科学园曾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园区,但在昙花一现之后,远远落在了硅谷后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1、人才机制不活
剑桥科学园的人才机制不活,由于受到英国传统的保守观念影响,科技园内的大企业和小企业等级森严,各类科技企业内的人才机制不活,许多极具生命力的小企业和小人物不受重视,活力难以发挥。尽管剑桥科学园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人才,但是不利的创新文化环境使其发展并不理想。
2、缺乏创新文化氛围
剑桥科技园盛行保守作风,缺乏敢于冒风险的创业文化,缺乏真正的风险投资人才。剑桥科技园区的风险投资公司并不少,但是这些风险投资家只管投资,既不懂高新技术,也不懂得如何介入公司的管理和运作,因此风险投资的成功率很低。
3、政府部门不重视中小企业
受英国等级观的影响,政府部门不重视中小企业,只与大型企业保持密切关系,政府投资的最大份额,以及其它大量资源都流人了少数大企业手中,而大量新创的小企业遭冷落,使小企业在经营和开拓市场方面陷入困境。
(三)台湾新竹科技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模仿硅谷在台北新竹设立了新竹科学园区,并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园区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硬件生产曾在全球占有突出地位。新竹科技园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几个重要因素。
1、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
新竹科学园附近聚集了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可提供充沛优秀的人才资源。其中交大与园区只有一墙之隔,园区创设以来,交大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到园区创业。据统计,在园区的高科技公司中,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校友占了很大比例。新竹科学园大量引进海外留学生,为人才提供创业资金和良好的生活条件,留学人员在新竹科学园创立的公司逾百家,占了园区公司的将近一半。
2、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新竹科学园的创业文化活跃,风险、勤劳、自律、自强的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极具民族特色的企业家精神为园区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园区不但具有官产研学一体化创新网络体系,而且具有开放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同时为了适应创新文化需要,园区建立了高效管理体制和完善法规,实行二级管理,决策链条缩短,信息损失率低,决策有效性高。
3、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强力支持
台湾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创业孵化体系,政府建立激励留学生和企业发展的优惠税收和财政政策,设立专门的资助机制鼓励人才和企业的科研开发,特别是注意资助那些小型的研究开发项目,以便保证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得到资助。公司可以申请加入由当地政府设立的科技发展基金或其它风险投资,当局投资比重可达较高水平。
(四)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中关村科技园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聚集效应得到体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几方面重要因素。
1、充分发挥人才密集的优势
中关村地区集中了北京市的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十万科研人员支撑着几千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大量归国留学生到中关村创业发展,使中关村的留学生企业多达数百家,并且已经成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
2、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中关村科技园区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关村创新文化,凝聚成“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的中关村精神,营造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组织创新,形成了开放式的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中关村企业自发设立、自主管理、职业化运作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数十家,组成各类产业技术联盟数十个,开始了从单个企业的独立创新走向外部的联合创新的重大转型。
3、政府大力推动园区改革试点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大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和企业健康发展的各种软环境和硬环境,率先开展了法制建设、财政税收、工商登记注册、经济统计、投融资、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人才培养和引进、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使人才和技术创新更贴近市场,更容易走向市场。
二、创新文化与人才发展
创新文化作为一种软竞争力对科技园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科技园区可能因文化而盛,也可能因文化而衰。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的兴衰变化,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
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和硅谷是一前一后相继发展起来的两个知名科技园区。美国东部波士顿市的128公路科技园区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机构和技术型企业,是美国政府全力扶持发展的实力雄厚的高科技园区。美国西部旧金山市的硅谷是一个从农业区起步,历史较浅,依靠创业者们白手起家,政府基本上没有直接参与,重要依靠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园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128公路科技园区发展日渐迟缓,体制僵化,逐渐被世人淡忘。而硅谷的发展却突飞猛进,日趋红火,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是什么导致加州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高科技园区的兴衰沉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技园区创新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园区发展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
1、政府背景导致市场型文化缺乏
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是由政府全力扶持发展起来的,巨大的政府订单一度促进了园区的繁荣,但是由于对政府依赖程度过深,区内人才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很淡薄,整个科技园区缺乏自我生存机制和造血功能,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2、市场背景形成独立竞争的文化
由于加州硅谷成立之初,无一创业者在此有根基,然而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创业者们不惜抛弃原有社会地位和优裕生活环境,来到这个充满挑战的地区创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因此充满市场意识,以其独立灵活的市场反应机制,很好地顺应了市场变化的要求,形成极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园区人文传统造成的文化差异
1、保守传统导致封闭型文化盛行
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的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来自新英格兰,他们具有英国人的典型色彩,尽管所从事的是先进技术领域,但是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商业活动方面却以保守著称,园区内盛行着以传统、保密、自我封闭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风气。企业之间、企业内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的界限分明,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学习交流。加上128公路企业长期受政府扶持,效益较好,员工们普遍看重稳定的收入和步步升迁的机会,为了能在离开岗位后享受丰厚的退休金,员工们往往终生供职于某个企业,很少流动,舆论和社会传统对跳槽和冒险创业者持否定态度。
2、开放环境催生创新和冒险文化
加州硅谷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均为来自各地的创业者,敢冒风险、善于创新的价值观念十分流行,他们强调相互学习和交流,知识共享形成风气,非正式的交流非常活跃,成为技术人员激发灵感、相互学习,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硅谷文化对于人才流动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宽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常跳槽,或另谋高就,或创办公司,这在硅谷是一种正常现象,不仅不会受到谴责,相反会得到鼓励和支持,因为这是有所作为的表现,有益于技术扩散和有利于培养经验丰富的企业家。
(三)园区生产模式造成的文化差异
1、稳定的市场渠道导致固封的文化模式
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以独立大公司为主体,技术稳定,产品相对不变,形成了少数大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以价格优势和服务质量形成垄断的市场份额。在这种环境下,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而大企业则稳操胜券。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企业长期承担国防任务,使得该地区军事色彩十分浓厚,企业强调保密更甚于合作,使得企业形成宝塔型的层次式组织结构,高度集权,等级森严,信息仅限于垂直流通。各部门之间分工细致,决策过程自下而上,决策权掌握在少数高层领导者手中,决策迟缓甚至脱离实际,下级职工只能听命于上级,降低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企业体制僵化,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企业追求大而全,尽可能将各种活动内部化,这种结构对于多变的市场和技术反应明显迟钝。
2、多变的市场竞争形成灵活的文化模式
加州硅谷属于新兴的高科技园区,由于缺少固有的工业传统和管理经验,企业的创业者们从一开始就努力避免多层次式的宝塔型管理组织结构,采取高度的部门自治以及对职工充分信赖,推行团队管理,管理者与员工打成一片。积极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强化激励措施,所有员工拥有相同的利润分成和公司的股权期权,充分激发和挖掘人才资本的创造力。硅谷企业采用网络化的分散型组织结构,自治的经营单位成长壮大以后,就让其独立成为一个小的分公司,进一步向外扩散和发展,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园区服务理念造成的文化差异
1、“贵族观念”导致中小企业文化缺位
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的社会化服务很不完善,在以自给自足大公司为主体的128公路科技园区,小公司与外界合作很困难,例如零配件、生产设备供应很不充分,各项社会化服务如财务审计、管理咨询等也很不充分。该园区的高技术企业协会,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游说政府税和地方税的削减上,对小企业较少关心。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的风险投资多由大银行、财团、保险公司提供,有很强的政府背景,这些投资者缺乏专业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对创业公司的投资总是慎之又慎,不轻易扶持人才创业,因此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的新创公司的数目远不如加州硅谷多,成活率也不高。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邻近的麻省理工学院对支撑园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该学院往往重视与有成熟技术、与政府关系良好的大企业合作,而对那些新创企业态度冷漠。麻省理工学院和128公路地区企业间的关系体现了主导该地区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模式。麻省理工学院采取高门槛的教育资源享用政策,公司必须年均支付数万美元才能了解大学的研究成果及使用教育资源,从而把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产学研关系中排除出去,使得中小企业与大学的距离越来越远,结果中小企业只能孤军奋战,创新活动得不到人才、技术和风险资金的支持。
2、“平民观念”促进中小企业文化繁荣
加州硅谷科技园区社会化服务健全,该园区的制造协会,致力于建立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当地公共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谐关系。人才有了好的创意或技术,无须本人去办企业生产经营的事,从资金筹集、申请营业执照到财务管理、公司上市等都有专业性公司帮助运作。在创业过程中,创业企业和社会化服务公司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从而形成风险均沾、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大大提高了创业速度和成功率。硅谷地区的风险投资主要来自市场,风险资本家多半由懂技术会管理的退休工程师或前任企业家组成,他们有能力鉴别创业者的素质和创新的价值,经过简单的接触,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手续就可以做出投资决策,促进了许多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使得硅谷的初创企业占比较高。硅谷地区的斯坦福大学作为支撑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倡宽松直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只需年均支付约一万美元就可以与大学里任何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这种合作为公司招聘人才提供了特殊渠道,同时还向公司提供了参加实验研究项目的途径,促进了企业与大学的直接联系。斯坦福大学奉行开放式的教育模式,积极向当地的公司开放课堂,大力支持企业的教育培训,鼓励企业的工程师直接参加研究生课程,或者通过电视教育网络在企业里学习斯坦福大学的课程,使企业技术人员既能与最新技术保持同步,又能建立与大学的联系。
三、对我国发展科技产业园的启迪
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产业园区在时空条件,背景因素和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优化创新文化环境,推动人才创业方面,有许多经验是相通和可分享的。
(一)坚持市场为主政府为辅
科技园区的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方针。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让科技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走市场化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自我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充分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
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科技产业园区要善于整合这种有利优势,既要重视有形的资源,也要发掘潜在的无形资源,努力使其转化为科技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竞争力来源。
(三)积极吸引人才到园区创业
大量聚集人才是科技产业园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要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各类人才尤其是留学生带项目或技术来园区创业发展,重视人才创业服务工作,引导和鼓励各类官办或民办中介组织对人才创业面临的困难给予积极帮助和必要扶持。
(四)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成功的科技园区往往是体制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产物,因此,要营造自由开放、宽松包容、互助共赢的文化氛围,鼓励人才流动和企业裂变,破除传统的保守文化形成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和壁垒,为人才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五)努力推进人才制度创新
努力推进管理制度的创新,要把服务和协调作为政府服务科技产业园区的基本功能和定位,政府要从人才利益表达者的角度来制定各项人事政策,要适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努力为人才寻求体制外的发展空间。
(六)大力发展风险资本市场
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风险投资,特别是非政府风险投资,而这恰恰是我国最为缺乏的。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很不完善,风险投资也不成熟,对科技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应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尤其要支持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规范风险投资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投入和退出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厚实的资金支持。
作者:袁兆亿,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专家组专家、广东省管理创新和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委会副会长。研究领域:管理创新工程、人才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