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赵伯平
我首先需要在这里提出两点假设来作为本文立论的前提:
一、中国政府所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是必要的。
二、中国政府所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是合理的。
注意,我仅仅是假设,不是真的。我假设中国政府所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已进入了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就能够在全球化的舞台上“风正一帆悬”地一泻千里,一往无前呢?
我的回答当然是不。不但不,而且还早得很。
因为现在的中国经济,讲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只要是市场经济,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其主体一定是企业而非政府。
既然主体是企业,那么只有企业强,企业充满活力、创造力、竞争力,这样的市场经济才是每一个细胞都被激活起来的,万马奔腾的,日精日新的,有着强劲发展动力的市场经济,才称得上真正的强。反之,所谓的强,不过是绣花枕头,外强中干的强。
犹如一部大戏,只要主角的演技精湛,配角即使差那么一点,也还不失为一台好戏;反过来,主角的演技蹩脚,目不忍睹,配角再怎么出彩,也还是一团糟。
这恐怕也正是美国前总统柯立芝之所以要郑重地讲上一句“美国的事业在企业”的主要原因。
以此为标准,对照当下的中国经济,从市场经济的本源上,则无疑存在一个巨大的,企业竞争力低下的微观瓶颈。
有关这一微观瓶颈的因为所以,我已在《正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危机》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3-9-2/987290.aspx一文中有过专题论述,不再赘述。
这里我想着重强调的是,该瓶颈不但一直存在,而且几乎是一个隐性存在,一个远远没有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隐性存在。
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实行的是严格的计划经济,政府掌控一切的经济资源,企业生产什么、什么多少一概由政府说了算。
此情此景下,经济搞得好,那是政府领导得好;经济搞得不好,那责任也在政府,完全与企业无关。
改革开放后,虽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渐渐占了上风,虽然企业的作用日益增强,但一方面基于之前几十年形成的巨大惯性和既得利益,一方面缘于中国几千年都是官本位的体制,官商、官营、官倒的影响深厚,政府依然是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主角,因而,全社会围绕经济运行质量优劣的目光主要还是落在政府身上,企业的作用似乎无足轻重,无关宏旨。
远的不说,就说近年来。一旦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放缓,一旦老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到企业,大家谈应对之策谈得最多、最广、最常见的还是政府准备怎么做?还是众人在翘首以待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很少有人把焦点对向理应是主角的微观企业,真正是本末倒置!
我自然是承认政府宏观调控对微观企业搞活的重要性,我也深知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垄断大量存在、法制严重不健全、官僚主义积重难返的环境中,政府工作还有非常广阔的改进空间,但这决不是说,因此就能够忽视了企业自身的责任,企业自身应该做出的主观努力。
讲到这里,我不能不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大的经济舞台总算有了一点现代的轮廓,但舞台上的各式企业和企业主基本还是几千年不变的老面孔、老把戏、老一套。一眼望去满目皆是那些拖着长辫子,穿着长袍子,捻着长胡子,满脑子吾家吾族、老板伙计、大小老婆、风水阴阳、孔孟老庄、刻薄成家、算天算地的小九九、小精人们(当然不是百分百)。
这等历史陈滓,若是当着博物馆的展出,或遗老遗少们的个人偏好也未尝不可,只是想走向世界,则另当别论。
试问这样的微观企业、这样的微观企业主,再至真、至善、至美的宏观调控又能怎样?更遑论不真、不善、不美的宏观调控了。
所以,我得由衷地对目前广受称赞的,以市场化、简政、放权为主干的“克强经济学”建议两条:
一、应当明确宣示:“克强经济学”的重心在企业!
二、检验政府宏观调控必要而合理与否的最重要标准只能是:是否有利于微观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或者换言之,政府要尽可能少地拿宏观调控做工具,去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当更多地通过宏观调控去提升微观企业的竞争力,进而,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才是市场经济的正道,这才是“克强经济学”需要花大力气去加以解决的重点、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