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曹中铭
曾经光鲜无比,如今纷纷弃之而逃,基金经理的“光环”无疑在褪色,其吸引力也在大大下降。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因为处于弱势地位,中小投资者一直被边缘化;因为遭遇行业性整顿,券商曾经被边缘化;当基金经理亦被“边缘化”时,当然需要引起市场的反思。
公募基金经理曾经是投资者“顶礼膜拜”的对象,特别是那些明星基金经理,更是各大基金公司的“红人”。如今,却遭遇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尴尬。据相关统计,七月离职基金经理人数24名,八月离职31名,而九月份离职人数也已超20位。今年1~9月,基金经理离职人数高达120人。而目前国内基金行业基金经理人数不足900人,管理着约1800只公募基金。
其实,基金经理离职的大潮早已兴起。自2007年开始,为数众多的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因“公转私”而离开公募行业。只不过,在基金行业还未转型的大背景下,基金经理仍然是基金公司的“香饽饽”。然而,随着基金公司业务被放宽,以及在新的监管格局下,基金经理正逐渐步入被“边缘化”的泥潭。尽管如此,其它方面的原因同样不可被忽视。
一是基金公司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如果从金融投资的角度来衡量,人才对于公募基金业的重要性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留住基金人才,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显然又是行不通的。而公募基金自诞生15年来,其股东赚得盆满钵满,但对于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的激励机制却一直未能提上日程,像王亚伟这样著名的基金经理炒了华夏基金公司的“鱿鱼”,激励机制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二是因为排名与业绩上的压力,导致诸多基金经理不堪重负。为了抢占市场的份额,各家基金公司纷纷挖空心思发行创新型基金,但因为人才储备的不足,导致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异常严重。如离职前,胡俊敏一人就管理着博时旗下博时标普500、博时裕富沪深300、博时上证自然资源ETF及联接基金4只指数基金。管理一只基金尚且会使基金经理疲于奔命,“一拖四”就更不难想象了。
三是在新业务冲击下,基金公司的投研业务已退居“二线”。此前基金公司一般都热衷于拼命地扩张,以规模效应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在管理费旱涝保收的情形下,基金公司对于规模的扩张虽然仍情有独钟,但由于股市行情不好,影响到新基金的发行,一只新发基金规模超过10亿都会感觉到“奢侈”,但在非公募业务中却动辄能创出数十亿上百亿的业务增量。更重要的是,非公募新业务与传统的投研业务相比,前者越来越受到基金公司的重视。
必须注意的是,基金经理越来越被边缘化,受到影响的除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以外,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同样会受到波及。但基金公司注重自身利益的同时,却不能不考虑到持有人的利益。毕竟,如果当初没有投资者的支持,国内公募基金业也不可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至少对于基金公司来讲,“饮水”之后不要忘了“思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