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牌诺基亚“惨败”背后
日前诺基亚宣布将大部分手机业务卖给微软,这个消息在芬兰引起不小的震动。有分析说,这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此同时,不论是诺基亚的高管,还是芬兰政府官员,都对收购一事表示欢迎,认为这将大大改善财务状况,对公司发展、股东收益、产业转型都是一件幸事。那么,如何看待诺基亚手机被微软收购事件背后的成与败、得与失呢?
“输”在哪里?
一是输在手机市场占有率。诺基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电信集团,从事通信设备与服务、软件技术开发、电子终端制造等。其中最为广大用户所熟知的,恐怕还是手机生产。2008年,采用塞班系统的诺基亚手机一度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在苹果和三星的冲击下,诺基亚份额急剧萎缩,目前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只有大约4。6%。
二是输在盈利能力。手机市场份额被夺走,大大影响了诺基亚的盈利能力。2008年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中,诺基亚跻身第88位,盈利98。6亿美元。但在2012财年,诺基亚未实现盈利,且被列为500强中亏损最多的50家公司之一。而同一年,苹果、三星、微软、谷歌几家公司盈利均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苹果盈利高达417亿美元。
三是输了公司形象。诺基亚一度是手机制造业的领军者。凭借耐用的品质,低廉的价格,以及内置天线、超强续航、智能系统、地图定位等领先潮流的技术,在全球市场,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相当忠诚度的客户。如今,将这套耗费20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庞大手机业务拱手让人,委曲求全,不少芬兰人觉得有些“丢颜面”。
四是输了国家形象。十几年前,世界手机市场强手林立,几乎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渐渐地,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相继退出市场,苹果、三星、华为等异军突起。几番争夺过后,源自北欧小国芬兰的品牌诺基亚,一直保持难以撼动的地位。而9月3日的收购决定,意味着诺基亚手机将不再是芬兰的品牌,多少令芬兰人有些伤感。芬兰瓦萨大学传播专业的一名学生说,在芬兰人们买手机时几乎都会将诺基亚作为首选。“可是今后呢?真是无法想象。”
为何“惨败”?
诺基亚公司创建于19世纪中期,从事的是芬兰传统造纸工业。19世纪末,公司敏锐地将无线电产业纳入经营范畴。20世纪60年代,诺基亚成立电子部,奠定了后来电信集团的雏形。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芬兰出口行业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此时,诺基亚做了一个关键抉择,它果断摒弃造纸、化工、橡胶、电缆、能源等传统产业,只保留了电子部门。
这次“瘦身”计划,后来被证明是一次成功的战略选择。诺基亚致力于为大众生产便宜、实用、耐用的手机,并将北欧人独有的执著、严谨、精于钻研等特点发挥到极致,在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不断创新,把竞争者抛在身后。
就在诺基亚凭借塞班系统占据智能手机市场50%以上份额之际,乔布斯带着他的“苹果”杀入移动终端市场,改变了竞争规则。没过多久,谷歌开发了开放源代码的安卓系统,也成为新的规则制定者。
塞班公司由诺基亚与爱立信、摩托罗拉等于1998年合资成立,旨在开发一种可以在手机及其他移动通信终端上运行的开放性操作系统。但是,与苹果的iOS系统和谷歌的安卓系统相比,塞班在触摸屏体验、兼容性和移动应用等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在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交互及扩展方面也存在很大劣势。
其实,诺基亚已经着手研发基于Linux的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Maemo(即后来的MeeGo),用以作为塞班的换代产品。但是,本世纪初的诺基亚与上世纪90年代已不能相提并论,过于辉煌的塞班系统反而成了包袱,而新的MeeGo系统尚未得到市场检验,导致诺基亚未能作出像上次一样明智的抉择,从而失去了战略先机。就在苹果和安卓问世之后的2008年,诺基亚仍执意收购塞班公司的所有股权,将之作为自己的独占系统。
此后,诺基亚开始连走背运。2009年底,摩托罗拉、三星、LG、索尼爱立信纷纷终止研发塞班平台,转而采用安卓系统。塞班的市场份额日益萎缩,2010年被安卓赶超。2010年10月,诺基亚聘请微软前高管埃洛普出任总裁,后者做出了与微软结盟的决定。
芬兰经济研究所教授于尔基。阿里-于尔克带领的研究团队认为,现在看来,诺基亚过久地留恋塞班,未能及时推出换代系统,也没有立即采用安卓平台,而是选择绑定并不成功的WindowsPhone,这时它的败局已定。“一步错,步步错”,后来的一系列合作,直到手机部门与微软合并,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芬兰瓦萨市议长斯特兰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说诺基亚早期注重的是产品耐用、实用和用户友好性,后期采用WindowsPhone系统、推出炫目旗舰产品则更多的是企业内部的政治决定。“忽视了用户体验,就要失去市场,这是竞争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