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次数越多,越来越感觉到,不断学习是最大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道理,可是如何积攒更多的水,如何优化自己的水资源则成了更大的挑战。其中,快速而高效的学习就显得非常关键,不能快而有效学习的老师,迟早会被学员和市场淘汰,要么在水中憋死,要么在水里淹死。 对此,我的认识是: 1.集中阅读,多攒水。当前,网络资讯如此发达,一般的知识在网上一点击搜索引擎,就会出来成千上万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仅仅有一桶水已经不能让自己和学员解渴了。况且,不少学员在某个知识点上已经有了不止是“一杯水”而是“大半桶水”,这时,自己再端着有限的“一桶水”面对学员,何以能底气满满?因此,集中阅读,多攒水是唯一的办法。 我们可以读报(剪报),也可以在网上阅读、下载相关专题、搜索即时信息,但是,读来翻去,最关键的还是读书,我觉得任何阅读的渠道都代替不了书,虽然书里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比网络,却只有书最系统、最完善,也是老师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基础夯实了,攒起来的水才成系统。 2.过滤沉淀,优化水资源。细细想来,讲课并不单单是水多、水少的问题,水多的人不见得能讲,水少的人也不一定不会讲。如果讲课只是简单的传递知识,这样的老师价值一定有限。当前的市场规则是:你能给别人留下什么。你必须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员带去可行的方法,必须给学员切实的感悟和启发,让别人认同你;光认同还不行,还愿意改变自己,这样,你的课才会变得有价值。 可见,水多,并不够;养分才重要。一杯白开水只能解渴,一杯Vc果汁的营养才丰富。在积赞了足够的水后,要善于做深加工,启动自身的水资源循环净化系统,精心编排:过滤没用的,沉淀混沌的,加入氧气、养分和自己提炼的东西……深度有了,养分才丰富。因此,对每一类课程真正学懂悟透彻了,课程就能真正生动起来。 3.吐故纳新,死水变活水。做老师的给别人讲课,别忘了常让人给自己讲讲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桶水”,只是桶大、桶小的区别,建立管道,多交流不可少。看看别人针对同一问题是如何展开的,是如何剖析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视角,闭门造车胜过盲目摸索,虚心学习胜过妄自尊大。 偶有培训老师把自己的讲稿、课件视为机密文件,不准Copy,很有些小农意识,人为把自己给圈了起来。如今信息这么发达,很多资料都是开放的,任何知识其实没有多少保密期,保守不如开放,因为知识能Copy走,思想是Copy不走的。一名优秀的老师要有开放的工作方式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是一种更加快而有效的学习,打开信息交流的双向渠道,不至于固守一潭死水,才能变死水为活水,汇成源源不断的泉水。 |